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抗战之红色警戒>第259章 先打谁?

spn~日期:~09月20日~

更多好看的小说,txt下载~请上~手打5200~~

第259章先打谁?

“咱们当兵的就是专门干这个保家卫国的事鬼子来了,你们新8师要是孬种不敢对上鬼子,我们先锋军上。我们先锋军至今还顶在山东,一步没退”左袍辉朝着大堤下边大声的喊着,底下的新8师的士兵枪口早就垂下了。

“小心”有人突然喊道。[

接着就听轰的一声响,一颗炮落在了大堤上。

“师长放炮了”下边新8师有人喊道。原来的历史上,蒋在珍就是在挖了一段河堤后,又用两门平射炮费了六七十发炮轰开了花园口的大堤。

两门炮早就准备好了,听闻前边先锋军火力猛烈,这边先炮轰支援了。

“轰”又是一声,下边的新8师的士兵一阵骚动,那发炸落到了前边冲锋倒地的那些士兵附近,当场炸起了两名士兵。

“来,把这些弟兄们也抬到安全的地方去,赶紧救治”左袍辉也没有躲藏,反而挺身而起,跑到了新8师那些伤兵群中,对着两边的士兵喊道。

“轰”又是一发炮,落在附近。新8师的士兵一犹豫,先锋军这边已经跑出了十几个士兵过来帮着搬运,先锋军那边的一个医疗小队开始准备开始救治。

先锋军的50毫米迫击炮也开始还击了,六门迫击炮一起轰得那两门75炮暂时停顿了一阵。

但毕竟那两门炮距离有些远,迫击炮在远距离轰击,准头差的很离谱。没多久,当先锋军在搬运新8师的伤员的时候,一发炮又落到了人群中。左袍辉当场倒下,另有几个士兵也倒地不动。

空运的缺点显露了出来,因为人手紧张,考虑运输人的方面多一些,而重武器少,只有50毫米的迫击炮让先锋军竟然压制不住两门75炮。不过,那两门75炮也只打了这四炮,先锋军的侦察机,已经飞临了他们头顶,扣动了机枪。虽然这架侦察机上只有一挺机枪,但两门炮对之一点办法也没有。那些炮手们被机枪打得抱头鼠窜。

“把稿件和照片都发出去”孟享躺在那里,直接嘱咐鼠二道。

随着周围百姓的赶到,黄河大堤的冲突结束了。即使是蒋在珍也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挖掘大堤的事情来。

这一场冲突,先锋军死了五个人,新8师死了11个人,主要是伤在后边的炮击中。

“中央军欲挖开黄河大堤退敌以水代兵,置豫徽苏三省百姓于何地?”

“以水代兵,蒋政府的奈之策,还是有意之举?论中央军保存实力,意欲何为?”

“弱国的悲哀,民权何在?是谁一言就能决定一百万民众的生死?”

“如果出现了一千万灾民,谁来养活?他们会投向谁?”

“15万中央军追歼土肥原2万日军而不得,嫡系精锐弃城逃走,决堤事件的前因后果”

6月13日各大报纸上纷纷刊载关于黄河决堤事件。这个时代,中央军中没有多少秘密,有些东西,即使一些高级军官还不知道,报界却早知道了。一些关于决堤的命令被翻了出来,虽然没有老蒋的名字,但矛头已经指向了他。

没等先锋军发难,很多势力已经开始就决堤一事责问老蒋的政府,炮轰之烈,让老蒋直接焦头烂额。[

先锋军也趁机把被因为驻守黄河大堤附近,应百姓的请求,担心日军破坏,帮助守护大堤,而遭遇中央军袭击一事抖了出来,更是又加了一个耳光。

何应钦不得不出面作出解释,宣称这些只是个别人的计划,而没有被中央采纳。赵口的决堤事件只是个人行为,花园口的事件也纯属误会和个人小摩擦导致。相关责任人员会严惩不怠。

面对追击的日寇,中央军将死守郑州,防住平汉线。并专门派人保护黄河大堤,不让日寇破坏云云。

而鬼子在闻听这些消息后,也立即停止了攻击和前进,把部队开始想着地势较高的地区转移。

何应钦的话,没几个人相信。周围的百姓依旧是守在大堤上,半年的庄稼即将归仓,此时可不敢马虎大意。而鬼子也不敢相信何应钦的保证,他们的间谍查知的更加详细,两个师团差点就做了水底鱼虾。到时候人员或许能跑一些,但大量的重炮、装甲器械、马匹粮草等可都被洪水淹没了。在解除了14师团的围困之后,他们开始暂时休整,稳住阵脚再说。

13日,鬼子第13师团占领了徐州,而临沂攻城的日军三个师团依旧还在与临沂城下对峙着,因为莒南和莒县都已经落入先锋军之手,他们把指挥部挪到了连云港。连云港到徐州的一段陇海线已经被打通。负责阻击日军的第57军和由苏北盐警为主力的第8军游击队撤离到了山东郯城一带。

占领了徐州以后,因为华北和华中有些隔阂,华中派遣军的三个师团都暂时停住了向北的脚步。

占据徐州的鬼子13师团试探性的派出了一个联队攻击了一下驻守台儿庄附近的先锋军的队伍,结果被安置在那里的八门203重炮和16门150重炮给揍了回来。但鬼子一退走,就传出了驻守枣庄的牛13与81师开了一战的消息。

双方各有近百人的伤亡,战场也有人看过了,还能看到断臂残躯在那里。

唐药师发文谴责牛13,但牛13高举着只听从孟享一人的大旗坚决不听上边的调动,甚至占下了从徐州撤离出来的大量物资,让负责处理这些物品的中央军的人一阵头疼。


状态提示:第259章 先打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