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世界特种部队始祖>306、特种部队这次傻眼

挺进军占领了鬼子的县城,立刻遭到了鬼子飞机的轰炸。

沈擒龙和李骥当即大怒,居然有人敢跟他们两个叫板,是不是不想在天上呆着了?

这两个人都是只用一杆步枪,就把鬼子的飞机从天上削下来的主,在他们面前抖这个机灵,那得是多冒傻气的人啊?

李骥一边破口大骂,一边到处找人,要借一支步枪。

可是,他们两个刚刚跑到街道一头,沈擒龙一把拉住李骥,让他看前面的那些人。

只见从前面跑过来一群人,他们抬着一个大东西,在看了一下环境之后,把那个东西架到地上,开始向天上瞄准。

沈擒龙和李骥在旁边呆呆地看着。

原来,那些战士要用中国军队装备最多的马克沁重机枪打飞机。

用马克沁重机枪打飞机,这个办法还要从给沈擒龙制造特种匕首的刘贵福说起。

1938年11月20和21日,日本鬼子两次轰炸延安,炸死炸伤140余人,牲口90余头,炸毁房屋380余间。

这时延安当然没有高射武器。

刘贵福当时是枪械修造部的负责人,他们这些兵工厂的工人觉得比其他干部战士更加悲愤沉痛。

于是刘贵福和工友们议论,咱们延安兵工厂的工人决不能坐视敌机逞凶,一定要想办法自造高射武器,保卫毛主席、党中央和延安人民的安全,为延安的死难同胞报仇雪恨。

刘贵福的意见立即得到厂领导的支持。

这要求肯定比其他要求都要最先得到支持,整个兵工厂都全力以赴了。

说起来容易,可真要搞高射机枪设计,这些人可真是实在为难。

因为这时这些所谓的兵工厂的工人、专家,一无图纸,二缺材料,三无专用设备,要制造对付空军这种当时的高科技的兵种的高科技的武器,那是根本没有条件。

工人们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地献计献策,最后一致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要用重机枪改造高射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是英籍美国人马克沁于1883年发明的。

中国在1888年开始试制,1914年仿制德国1899年式,1933年又改进制造出一批新式的民二四式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由枪身和三角枪架两部分构成。

通常人们看到的那个粗大的枪身,其实是在枪管外面包着一个注水散热管。

那个东西是在机枪用火药连续发射后产生高温,影响射击之后,在散热管里边注入冷水,用来给枪管降温,让机枪能够继续使用的。

中国仿的马克沁重机枪基本是全长超过1米,全重近50千克,枪管口径7.9毫米,尖头弹初速870米/秒,重尖弹初速770米/秒,尖头弹表尺射程2500米,重尖弹表尺射程3500米,理论射速600发/分。

所以,从理论射程上来看,马克沁重机枪能打3500米,对付这时的鬼子飞机足够了。

延安改造高射机枪的第一部分是用马克沁重机枪做枪身,加一个底盘和扇形平齿轮。 [

第二部分是三连环式瞄准具和发射机构,从底盘引出两个握柄,用来控制单发、连发、转动和升降。

第三部分是三脚架,中间有转轴和底盘的转座相连,三条腿用8毫米厚的铁管镶在转座上,腿上配有拉杆,可调节松劲,稳定三脚架。

有了方案,工人们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全凭两只手不停地推动着锉刀,制造零件。

手臂酸了,手掌磨出了血泡,腿站麻木了,眼睛熬红了,他们全然不顾。

经过六天六夜地连续拚搏,两挺高射机枪终于装配完成了。

当时鬼子炸延安专门用一种叫“イ式重爆”的飞机。

这是一种当时日本从意大利进口的b-20全金属重型轰炸机,全长16.1米,高4.3米,宽21.56米,起飞重量9.9吨,双发a-80c空冷星型螺旋桨发动机,最大航程三千公里,当时算是“巨型”飞机。

但是,这种飞机看着吓人,可是曾经在河南彰德被一阵冰雹打得机身、机翼布满凹坑,后机身更是被打出了无数窟窿。

原来这种意大利飞机使用的铝材质量极差,特别是后机身有一段的材料不过是附着了一层铝箔的蒙布而已。

这种蠢货在八路军的高射机枪扫射下,狼狈逃窜,以后基本不怎么敢来了。

虽然当时延安制造的高射机枪没有多少,不可能装备到整个八路军,但是,用马克沁重机枪打飞机的办法却在整个**军队里边流传开来,成了当时八路军、新四军用来对付敌人飞机的有效办法。

这时这些战士找了一个地方,把重机枪斜着架起来,又加固了一下,把平时平放的枪口对准天空,就追着鬼子的飞机打起来。

鬼子的智力大概也能和欧洲人种相比,就是比欧洲人种一根筋的程度高点。

鬼子飞行员在中国横行霸道惯了,所以一时没注意到有人打它。

以马克沁机枪能够打几千米的射程,打经常在树梢和房顶高度飞行的鬼子飞行员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鬼子飞行员连挨了几梭子子弹,被打得全身是窟窿,这才明白过来,我挨打了!

鬼子飞行员这才急忙转身,冒着黑烟跑了。

全城顿时爆发出一片欢呼。

沈擒龙和李骥在旁边呆呆地看着,赶紧把自己的小手枪藏起来。

在人家这样的凶悍的兵器面前,20响就显得太拿不出手了。

在那时,特种部队的观念还没有提出,当然特种


状态提示:306、特种部队这次傻眼--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