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嬷嬷自回,伺候公主准备送嫁。
大内重华宫内,太监女官们进进出出,忙而不乱。
养心殿里,送嫁的安王和和郡王像景和帝请示,预备辞行。
安王有些胖,口才一般。大部分时候,都是和郡王回答。
安王瞄了一眼头顶上的窟窿,心里纳闷,也不敢多问。为了安平公主出嫁,只不过是从哪里出门,皇上就和圣亲王意见相左。
圣亲王的意思,就一个女儿,当然要从父亲家出门。皇上以为,他的同母之妹,静安女帝之女当然要从皇宫出门。
诸位皇亲都不敢插言,太上皇避嫌,也不能发言。大臣们以为这是皇家家务,不肯操心。
其实,这个问题关系到皇帝的承继源头问题,就是景和帝的皇位得自于母亲,还是得自于圣亲王。
如果是前者,姨母太上皇静宁的后裔皇位承继就要向后排。皇上最忌惮的兄弟南海王是静宁女帝的嫡子,也最得圣亲王喜爱,就得乖乖地在南洋吃香蕉,喝椰子汁。
圣亲王不大高兴地答应了皇帝。
接着,为谁送嫁,两人意见又不和。圣亲王想让安王,就是英太子的遗孤长子,和自己的本出成祖一脉,现在的相王两人去。
这个问题又绕回皇统源来,皇帝还是不能答应答应。皇帝以为,帝位一直是在太宗一脉传承,圣亲王是长乐女帝的义子,母亲的皇夫。从大义名分的哪一点上,都与相王没任何关系。
其实,宗室们倒不在意,反正都是你们家的人。我们听安排。
皇帝之所以执拗与圣亲王掰扯这点,这也怪圣亲王。
当初,长乐女帝未婚,禅让给世宗。世宗的唯一儿子英太子战死,世宗去世后,英太子两个儿子年幼,按祖宗遗训,立嫡,立长,立贤必须同时的三条,无法承继皇位,只能静安公主即位,并同时立静宁公主为皇储。
为了避免日后争议皇统承继,两人招姑母长乐女帝的义子圣亲王入赘。
后来,圣亲王屡次监国。
当年英太子对圣亲王极好,圣亲王一次大祭奠的时候,提出将皇位还给成年的安王。
圣亲王的几个儿子气得脸红脖子粗。
两个大宗正一起破口大骂圣亲王糊涂,差点在太祖庙前就打了起来。
和郡王当时年纪还清,不知道顾忌,竟然大声喊出了太祖的遗训:大位全族共有之!武成王无独断之权。
武城王是圣亲王之前的封号。
最后,静宁女帝召开皇族会议,定下当时病重的太上皇静安女帝长子梨景为皇储,才告一段落。
圣亲王先被夺去王号,贬为闲散宗室,再又加封为亲王。大梨朝,亲王就这一位,并以为例,日后皇夫皆封亲王。这么折腾的原因,就是降低圣亲王的地位,废掉了圣亲王在宗室问题上的发言权。
不过,这并没多大影响。圣亲王还是监国,处置朝政,领兵平叛。
他还是表示,万一再出女帝,内婚人选最好还是英太子的后人。
和郡王还是很冲,当面反驳他,那人家武太子的后人乐郡王家又该如何呢?
所以,景和帝特别在意这件事,直到自己的长子确认为皇储之后,这件事才没那么敏感。
两个大宗正私下却说过,圣亲王也不是白折腾,其实经过这么一通大折腾后,圣亲王赶在景和帝登基之前,把其余的四个儿子都封王,远远地发出京城,消除了两任女帝带来的皇位承继上的大麻烦。
圣亲王脾气磊落,不像景和帝这么沉闷,大家虽然肚里有想法,倒都不怀疑圣亲王,只是觉得事情实在太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