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又在边境滋事,从中书省和枢密院到基层军官,赵恒广泛征集了各方的意见,最后作出决定,要和契丹军决战。

赵恒根据枢密院的意见拟定了阵图,在交给将领执行之前,他还是照例征求了李沆等人的意见,说道:“朕虽划此成谋,以授将帅,尚恐有所未便,卿等审观可否,更共商榷。”

李沆等人都观看了一番,觉得可行,他便淡然一笑,随即调兵遣将,一一作出安排。

王超是总帅,定、镇、高阳关三路大军全部集结在定州的唐河两岸,布成大阵。

大阵以北的前线安排了三支骑兵:魏能、白守素、张锐三人率六千骑兵进驻威虏军;杨延昭、张延禧、李怀巴三人率五千骑兵进驻保州;田敏、张凝、石延福三人率五千骑兵进驻最前线的北平寨。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在定州大阵偏东方的大名府一带设立了四处驻军:孙全照八千人进驻宁边军,李重贵五千人进驻邢州,石普一万人进驻莫州,石保吉一万人进驻大名府……在大宋北方筑起了一道坚强的防线。

洪德寨报告说李继迁部将都尾等率部归附,镇戎军报告说在石门川打败戎人,洪德寨报告说蕃部罗泥天王本族各首领分别率部归附朝廷。

边关捷报频传,赵恒颁布了用兵诛赏标准。

天气越来越炎热,他下诏废除了京城的工役,派人分别赐给中暑者药物。

七月丙戌,李沆正等待着上朝,突然疾病发作就回去了,赵恒赶紧派太医前去诊断,派去询问病情的使者在路上接连不断。

第二天,赵恒亲自前去探视,赏赐给他白金五千两。正要回到宫中的时候,李沆去世了。

赵恒听到消息非常震惊,赶紧又回驾前去,对着他的遗体恸哭失声,如丧考妣。

他泪眼朦胧地对身边的人说道:“李沆身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谁知道竟不能长寿!”说完,就有泪珠大颗大颗地顺着英俊的脸庞往下滑落。

赵恒下令停朝五天,追赠李沆为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录其三弟、一子、外甥及妻之兄子:他的弟弟国子博士李贽为虞部员外郎,光禄寺丞李源为太子中舍,屯田员外郎、直集贤院李维为户部员外郎;他的儿子李宗简为大理评事;他的外甥苏昂、妻子哥哥的儿子朱涛为同进士出身。

李沆去世,赵恒悲痛过后,首要任务就是要选出一个人来接替他,思来想去,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刘娥在他枕畔笑道:“你忘记了?你眼前正有这么一个人,为人正直,又德高望重。”

“我的眼前人,不就是你么?”赵恒的朱唇一抿,伸手刮了一下她的鼻梁,目光中充满了**溺。

刘娥调皮地伸出手来,握住了他的手指头,娇媚地一笑,问道:“我问你,这次契丹来犯,是谁首疏五事应诏,陈选将、饷兵、理财之策,你点头称许,全部都采纳了?”

赵恒一笑,“毕士安啊!我早就想到他了,他是三朝元老,选他自是能服众……不过就是觉得他年纪大了一些,都快七十岁了。”

刘娥不以为然地说道:“姜尚八十岁才遇着周文王呢,照样当丞相!”

“你就是我的小姜尚……毕士安,善人也!”赵恒反手握住她的手,放在自己嘴边亲吻了一下。

毕士安端方沉雅,**蕴藉,美风采,善谈吐,清正严明,年耆目仍读书不辍,精意词翰,与吕端、王旦、杨亿等人皆是好友,王禹、陈彭年等都是他的门人。

赵恒本就对毕士安印象极好,他在南府、东宫之时,毕士安事之恭谨,饬躬慎行,他常称赞毕士安有古人之风。

赵恒含情脉脉地看着刘娥,问道:“还需要找一个人,和毕士安一起做事,你觉得找谁最合适呢?”

“还需要一个人啊?让我想一想啊。”刘娥闭上眼睛冥思苦想起来,认真的样子,让赵恒忍不住勾起了嘴角。

她想了好一会儿,忽然睁开眼睛,认真地问道:“你觉得寇准这个人怎么样?”

“寇准?”赵恒一挑眉毛,问道:“你怎么会想到他?”

“啊,你忘记了么?你跟我说过,先皇以前曾经告诉过你,若遇上大事可以问寇准!说他敢言别人不敢言之话,敢做别人不敢做之事,有胆有识……到目前为止,有第二个敢拉住皇帝劝谏的大臣么?”刘娥认真地看着他。

“我何尝不想重用他?当年立太子一事,他也有功。只是宰相一职非同小可,他性格偏执,刚愎自用,恐怕不能长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官家腹纳九州,胸藏四海,定能将天下英雄良才收入彀中,辅佐你成就千秋霸业……至于寇准,我觉得只要用毕士安镇住他就行了。”

“呵,了不得,你也懂得制衡之道!”赵恒一笑。

翌日,赵恒便任命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至于寇准,他还是有所保留,不敢轻易动用。

毕士安向赵恒叩头谢恩的时候,赵恒笑道:“还没有结束呢,朕即将任命你为丞相。”

毕士安一听,再次叩头谢恩。

赵恒又道:“我倚仗你来辅佐,哪只是从今日开始?现在国事繁多,还有一件事需要麻烦你,朕还需要寻找一个人,和你一起做事,朕觉得最好是由你引荐,你觉得谁能胜任?”

毕士安自从审理了兖王赵元杰和寇准的谋反案之后,对寇准日益欣赏,寇准竟然因


状态提示:第264章 选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