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所说的演兵时间并不长,以千人为单位的方阵也不过只有二十个。.. 。但亲自观看了整个演兵过程的诸侯使者们却无一人敢无视关中军的这一次演兵。
关中军的前身就是张掖军。刘福取下关中以后,并没有扩军征兵,除了增加了一些地方上的守备兵外,张掖五军只是补齐了编制以后便没有了动静。虽然此时留在长安的只有五军中的汉安军,可无论是谁,都不敢小觑两万汉安军。
以前只能从情报上来推断张掖军的强悍,这次亲眼看到以后,戏忠等人才知道什么叫名不虚传。与他们各家的兵马,只是简单的分成战兵跟辅兵,又或者按照兵卒所用的装备不同分为步骑弓三种,但张掖军对兵种的划分要更加细致,有效。
没人认为今日在演兵时所看到的兵种就是关中军的全部,众人都知道,今天关中王让他们看到的,只是关中军的冰山一角,还隐藏着什么,谁也不知道。
许攸原本想要联合其他家诸侯组成一个联盟来对抗关中,在看过演兵以后这种想法变得更加的强烈。但许攸也清楚,这种联盟绝对不能堂而皇之的公开,一旦被关中知晓,那自己就是在给袁绍树敌。
许攸不认为一条黄河就能挡住关中军,更何况关中军想要找袁绍的麻烦,也不必一定要过黄河。眼下袁绍与公孙瓒的争斗已经进入了尾声,占据了大半个河北的袁绍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将退守辽东的公孙瓒剿灭。等到消灭了公孙瓒,河北经过几年休养生息,也不是没有与关中叫板的底气。但前提是这几年不能招惹关中这个强敌,与关中一样,河北同样需要时间积攒力量。
与关中不同的,河北所需要防范的敌人要比关中多得多,但凡是与河北接邻的都要‘花’费‘精’力去防范,而关中则只需要守好潼关跟武关,那就可以高枕无忧。
汉中的张鲁此时正与刘璋‘交’恶,讨好刘福都来不及,怎么可能会听从自己的建议去找关中的麻烦。而曹‘操’巴不得关中与河北‘交’恶,更不可能帮着河北对付关中。至于刘表,他正头疼如何应对江东孙策的侵袭,只要能够守好荆州的‘门’户,恐怕也不会主动去招惹关中。
许攸算来算去,发现有机会找关中麻烦的几家诸侯根本就不会去主动招惹关中,至于不跟关中挨着的几家诸侯,摇旗呐喊他们可能会答应,但要他们拿出实质‘性’的支持,基本属于妄想。
郁闷的许攸带着两万斤土豆以及十名负责指导如何种植土豆的农人返回了河北。刘福对此并没有阻拦,更不会去挽留。
与许攸一样,刘福同样也不认为自己可以跟河北友好共处。身份决定态度,刘福身为关中王,日后也是要代替许昌天子登上九五之位的,征讨割据河北的袁绍是迟早的事情。不光是袁绍,其他人比如曹‘操’、吕布、孙策这些诸侯,日后也会是刘福需要征讨的对象。除非割据地方的诸侯愿意放弃,否则与关中迟早会有一战。
刘福心里很明白这点,也正是出于这个考虑,刘福才会将土豆拿出来与众人分享。土豆可以解决军粮这个困扰诸侯多时的难题。有了土豆,就不必在从百姓有限的口粮中夺食。而解决了军粮这个问题,但凡是有点野心的诸侯,绝对不会满足现状,对外侵略也就成了必然。
关中需要休养生息,可刘福却不想要关东的诸侯们也同样休养生息。浑水才能‘摸’鱼,诸侯之间越是纷争不断,关中日后才越是轻松。
土豆只是一个引子,除了会给刘福带来一个贤王的好名声外,也会在各诸侯间播下一颗不合的种子。许攸的一举一动早已在刘福的监视之中,那晚聚会开口向其他家讨要土豆的事情,刘福早已知晓。这只是开始,日后各路诸侯会因为土豆的关系相互攻伐的更加频繁。一旦战事多了,老百姓自然就会向相对稳定的关中迁移。
无论想做什么事情,人才是根本。只有有了人,想做的事情才有办成的可能。老百姓都有故乡情结,除非迫不得已,否则是不会选择背井离乡的。而战‘乱’,就是‘逼’迫老百姓离开家乡另谋出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国时的魏蜀吴,魏国为何能够最后取得胜利,关键原因就是人。要单纯的比较将领的优劣,蜀国才是最强,除了五虎上将外,尚有多员良将。别看魏国将领众多,也有个五子良将撑场面,可要比较起来,还是蜀国占优。
可偏偏最后魏国赢了,靠的就是蜀吴两国无法比拟的人口优势。三国后期,蜀吴两国人才凋零,蜀国一个姜维,吴国一个陆抗,可魏国呢?人才济济,虽然大多是司马懿的部属,但归根结底还是魏国的人才。
争霸天下大多是北方征服南方,一方面是北人因为生活环境的原因比起南人更加好战,另一方面原因就是北方人多,而南方人少。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提到取巴蜀为根基的时候,也曾经提出过出蜀地取关中。为了达到取关中的目的,诸葛亮这才提议联合东吴抗魏。可惜这一设想被高傲的关羽给搞砸了。
七十万人马在夷陵被烧的人仰马翻,也让蜀国失去了夺取关中的最佳时机。到了后来诸葛亮掌权,屡次出兵与魏国争夺关中,与其说是进攻,倒不如说是以攻代守。一旦让魏国在关中布置妥当,只要坚持几年,就算魏国不出兵蜀地,困也会困死蜀国。
如今关中的汉人并不是很多,连年征战导致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