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方显然也是识货的,正在拍摄中的续集“迷失太平洋”,同样邀请了逸快特效参与制作。当然,作为影片绝对主角的怪兽“小黑猫”还是没有交给逸快,原因当然是获得滋润的逸快特效,给出来的报价太高了。
蜜蜂影视虽然也有着电影制作业务,这几年里也出品了数十部影片,不过他们对登录大银幕却不是很积极,只是满足于用参与投资的办法,在演职员表字幕上混一个共同制作的名头,而他们自己独-立制作的片子,大部分都是各种网络电影。
这里既有《章鱼帝国》票房失利的原因,也有公司发展战略的取舍。
严格说来,那部电影最终票房破亿,并没有赔钱反而小赚一把。要知道大部分电影其实都是不赚钱的,能够成为赚钱的那一小部分,完全可以开庆功会普天同庆了。
按照总局的说法,去年总共拍摄了600多部电影,国产片总票房160亿软妹币,其中票房破亿的36部合计总票房近百亿,也就是说余下500多部国产电影共同分享剩下的60亿票房,片均票房只有可怜1200万。
然而票房中还有一半是属于电影院、院线、发行商还有电影基金的,制片方的片均收入只有600万,显然是回不了本的。
所以在看到“章鱼”票房没有达到预期后,蜂影就迅速修改经营策略,不再独-立制作院线影片,专心制作成本更低的网络电影。
除了热潮渐退的微电影,他们还拍了不少90分钟长片,完全按照电影标准拍摄,同样挂着龙标,只是没有选择影院放映而是走了网络发行罢了。
虽然因为网民付费观影的消费习惯还没培养起来,导致网络电影的收入明显低于院线片的票房,但是网络发行同样也没有拦腰砍一半的发行费用,而且网络影视剧各项成本开支也大大缩减,虽然赚不到大钱但是至少不容易赔钱。
对于逸快特效来说,为电视剧、网络影视剧制作特效的成本可以压得很低,毕竟它们的画质要求比院线片小多了。对于网络视频主流的几兆码率的“超清”视频流来说,用几天时间做出来的“原生1080p”画面,和好莱坞大片的2k、4k数字电影看起来其实是一样一样一样的。
民用蓝光dvd的码率可以达到30mbps,专业数字电影的码率还要更高,不过在将其转码变成不到5mbps的网络视频以后,画质自然会有不少损失。虽然分辨率没有变化,但是颜色深度、音轨音质等方面的损失还是很大的,之前动用昂贵专业摄影机以及超算级渲染农场,精心打造的画面细节已经损失了大部分,变得和普通dv加图形工作站的成果没有多少区别了。
所以在把经营重点放到自制网络影视剧以后,蜜蜂影视采购“超清”电影电视剧的成本反而大幅度下降了,整体的利润自然是不降反升。
作为主要供应商的逸快特效,自然也从中赚到了不小的好处,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
技术密集的特效公司其实照样是人力密集型企业,团队工资占到了运营成本中相当大一部分,国际上不乏没有接到足够多订单,导致资金链断裂进而破产的知名特效公司,比如因为《泰坦尼克号》而成立,后来被《变形金刚真人版》导演迈克尔贝收购的数字领域digitaldain就在2012年宣布破产。
不接订单饿死,接了订单累死,这是人力密集型加工企业的通病,不但手机代工厂有这样的纠结,特效公司同样也要发愁这个。而在大部分同行都过的很苦逼当下,蜜蜂家的逸快特效过得就相当滋润了,自然可以更自如地挑选外部特效业务,开价低的不接、没有锻炼效果的不接、给钱不痛快的不接。
续集里“黑猫”高多了,按理来说很符合逸快擅长群戏的特点,他们的团队经过大量接活儿的锻炼也是更加成熟,不但自主特效软件越来越齐全和强大,其他构图布景、光线调色等软实力也在迅速提升着,完全能够做得更好,不过因为“前怨”,他们给猫价翻了个倍,然后就出局了。
其实他们私下里已经重做了那只猫,马竞现在看的就是这个重制版。
既然马竞都被网友点了名,作为参与者的逸快特效,当然也承受了很大的舆论压力,那段时间他们的官方围脖上满屏都是诸如“听说这只可爱的小黑猫是你们制作的?听说学三年动画制作,就能加入你们公司?”之类带着调侃或者嘲讽意味的评论。
被人嘲讽是“三年动画”,同样年轻的特效师们自然是不情愿的,逸快公司先是发布了辟谣公告表示那只猫真不是我们制作的,甚至为了自证还专门发布了涂改版合同照片,试图证明自己其实没有接做猫的活儿。
但是那时舆论已成,他们的自辩并没有起到什么卵用。
在网友看来,第一你们参与了烂片的制作这是事实,有合同为证;第二,你们专做“一块钱特效”同样也是事实,有无数抗日神剧片头那块硬币(逸快特效的logo动画)为证;两厢一结合,就能得出你们逸快专门为烂片提供便宜特效的结论,如此一来那只黑猫不是你们做的是谁做的?
对于网友的神逻辑,逸快的特效师们集体泪目了:你们说得好有道理,我竞无言以对。
既然口说无凭,他们便决定先干再说,一群特效师利用业余时间,在公司电脑上把这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