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大年三十儿给家里老先人们烧纸时,定要好生磕几个头,以谢他们保佑奴才能有这般大的福分,近身伺候皇上和娘娘呢。”

顾蕴脸上的笑意就越发深了,丝毫也不怀疑胡向安是为了哄她开怀在夸大其词。

宇文承川自登基以来,当年不好大刀阔斧的改革,毕竟还在先帝热孝期内,一上台就改革,不是摆明了在说先帝曾经的决策就算不是错误的,至少也是他不赞同的吗?于他的名声可不好听。

是以一直到次年改了元,正式进入昭明元年后,宇文承川才先着手整顿起吏治来,那些贪官们的贪污大多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贪污链,要深入的整顿并改革实非易事,便是宇文承川身为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有些事也并非皇权就能一力达成的。

但宇文承川硬是顶住巨大的压力,将事情给办成了,哪怕代价是整个朝堂都引起了一场大动荡,整个官场更是更换了近乎三成的人。

作为一个打小儿便经历过种种苦难,又曾深入过官场和民间各种丑恶肮脏面的帝王,宇文承川深知只有吏治清明了,百姓才能真正的安居乐业,整个国家也才能重新焕发出生机来,所以再难,他也要去做,他不想自己接手时,国家是怎样一副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样子,将来传到念哥儿通哥儿手里时,仍是那个样子。

好在大邺地广人多,贪官污吏多,人才高士也不少,要补齐那三成被撤换掉的官员,让一应公事不至于陷入瘫痪的境地,还是不难的,也就乱了最初的一段时间,便渐渐都恢复了井然的秩序。

这时候宇文承川方颁下圣旨,除了给所有官员都提升一倍的俸禄以外,另外再按品级和个人的功绩,每年补贴一笔可观的“养廉银”,旨在让官员们不至于再为了银子铤而走险,毕竟“千里做官,为的吃穿”,官员们都要养家糊口,出身好些的家族多少还能补贴一些,出身寒门的却不但指望不上家族,家族还得靠着他们才能改善生活,乃至慢慢儿的改变命运。

要说之前被革职查办的每一个官员都是为了贪墨而贪墨,显然不可能,可如果不贪墨日子便过不下去,或者一家老小都得跟着吃苦,哪个有良心的人又能看得下去?少不得只能走上那条不归路了!

但有了养廉银就不一样了,至少一家子老小的生计都有了保障,且在任上出了成绩也更容易上达天听了,——皇上可发了话,以后不定时会派出大量腾骥卫往各地去暗访的,那他们晋升的机会岂非也将变相的增大许多?

官员们一时都踌躇满志起来,干劲也比以前更足了,话说回来,干得不好了就得革职流放,甚至赔上性命,真正是身败名裂,谁又敢不好好儿干呢?

于宇文承川来说,则是一年只消多花一笔银子,便能事半功倍,让百姓真正安居乐业,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反正全天下都知道他娶了个有钱的皇后么。

等吏治清明以后,宇文承川又下旨让户部和工部,试种起一种通过便捷海外连锁店传回来的农作物——玉米来,据说那种东西产量颇高,且对水和肥料的需求也不若其他农作物那般大,一般不能种稻米的土地都能种,关键味道还不赖,一旦种植成功,大邺再不用担心逢上荒年了。

顾蕴当时为着好玩儿,也为了舆论导向,也在坤宁宫后面的小花园劈了一块空地来种了几十株,想着种植成功后,百姓们想着皇后娘娘都亲自种过并试吃过的东西,再次也次不到哪里去,不消朝廷与官府强令,自发就愿意种植了呢?

只可惜第一年的产量并不算高,也就与稻谷的产量基本持平了而已,不过那玉米的味道的确不赖,又脆又甜的,儿与通哥儿也喜欢得什么似的。

户部与工部试种的产量也没比顾蕴试种的高到哪里去,但种在旱地里如果也能有这样的收成,那便已算得上是成功了。

所以到了今春,朝廷便开始大范围的推广起种植玉米来,因种子是朝廷白给的,又听说宫里皇后娘娘也对这“新鲜玩意儿”赞誉有加,还亲自试种了一回,好些人家便多少跟着种了一些,反正旱地本就指望不上多高的收成,种什么都是一样。

却没想到,今年风调雨顺,加之朝廷去年便拨下银子各地都引了渠砌了蓄水池,让旱地都得到了及时的灌溉,那玉米通通长势喜人,让大家都丰收了,——这才会有了置办年货时,百姓们都较之往年大方得多之举,有了玉米,明年自家的日子显然会更好,他们不将如今的皇上奉若神明,倒要将谁奉若神明去?

顾蕴想到这些,便忍不住笑容满面,老百姓其实真的不关心谁做皇帝,亦不在乎自己的国家身为天朝上国,怎样强大,怎样万国来朝了;也真的很容易满足,只要能让他们吃饱穿暖,让他们少受欺压,安居乐业,于他们来说,便是不世出的好皇上了。

显然,如今的宇文承川在百姓们心目中,就是这样一个好皇帝,顾蕴真是想不以他为傲都难。

至于在官员心目中,他是不是也是一个好皇帝,顾蕴就不得而知,也不是很关心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只要他们尽到自己的本分,他们的日子还是很好过的,也许时间一长,他们还会喜欢上自己如今的为官模式呢?既不用勾心斗角,夜不能眠,也不用拉帮结派,费心钻营,只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有望晋升,岂非更符合他们十年苦读,


状态提示:君临天下 十--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