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穿越1879>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

尼泊尔的特使、亲近中国的尼泊尔亲王巴里斯威·克里·比克拉姆·沙阿从中国的军营回到首都加德满都,并没有告诉首相昌德拉蔡锷要他的人头,而是直奔尼泊尔皇宫秘密求见尼泊尔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他还叫上了四个亲西藏的大臣,一起在皇宫的密室里商量投降中国的事。

从1846年开始,亲英的廓尔喀军人拉纳家族发动政变,夺得尼泊尔军政要职,尼泊尔国王的大权旁落,拉纳家族世袭首相。半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拉纳家族操控尼泊尔政权,已经引起了尼泊尔的民愤和其他家族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在政变者被拉纳家族屠杀了高官的世家。

克里亲王见到国王,低声说:“王上,英国人狼狈而逃,廓尔喀军死伤过半,现在是我们沙阿家族恢复权力的最佳时机。中国人的目标,蔡锷将军说只是昌德拉,只要我们杀了昌德拉,向中国人称臣,我们就能恢复沙阿家族的昔日的荣耀!”

尼泊尔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也早受够了首相昌德拉的飞扬跋扈,说:“叔父,那我们以什么罪名逮捕首相呢?”

这时,尼泊尔内务大臣斯威特·克尔·拉姆尼特·沙阿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拉纳家族执政这六十年来,搜刮民脂民膏无数,我们可以派人去抄昌德拉的家,他的府上肯定会有很多钱财,到时候向民众公布他们贪污的罪证。民众最痛恨贪污腐败,一定会站到我们这一边。而且当年拉纳家族政变,杀死了四百多大臣,尼泊尔很多世家迫于他们独裁的淫威,表面上对拉纳家族毕恭毕敬,其实内心里对他们恨之入骨,他们对拉纳家族愤怒的烈火,只要一点火星,就能将拉纳整个家族烧成灰烬!”

诛杀拉纳家族,这么一件大事,是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想干以前绝对不敢干的事,他很激动,浑身发热,但他还是有一些疑虑,摇摇头,说:“首相府有上千廓尔喀军把守,我们皇宫卫队也就三百人,打不过他们,这事能有把握吗?昌德拉一向心狠手辣,搞不好我们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克里亲王这时站出来,说:“陛下放心,老天爷站在我们这一边!我打听过了,现在廓尔喀军中能打仗的士兵都去前线了,只剩下不到一百老弱病残在看家护院!”

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还是不放心,说:“要是昌德拉从前线杀回来怎么办?而且首相府城墙高大,易守难攻!”

“微臣有一个主意!”克里亲王胸有成竹地说。

克里亲王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了国王,国王巴里斯威·比尔·比克拉姆·沙阿听了大喜,这时才舒展眉头,三十年来,第一次挺直腰杆,像个君王那样发布圣旨:“昌德拉欺君罔上,玩弄权术,崇洋媚外,置万民于水火之中,贪污腐化,着立即抄家,财产充公!家眷不分老幼,立即处死!”

克里亲王连夜带着两百皇宫卫队的士兵,执行国王的命令。他先带人给首相府送去了二十坛美酒,说是国王念在首相在前线劳苦功高,为了迷惑拉纳家族,国王还赏赐给拉纳家族大量的黄灿灿的金子,珍贵的珠宝。

那一晚的后半夜,加德满都风高月黑,街道上的人早早闭了家门,两百个杀气腾腾的皇宫卫兵举着松油火把,冲进了首相府,见人就杀,昌德拉家里二百多口人尽数被杀,拉纳家族血流成河,空气里到处弥漫着血腥的味道。当地民众听说这个独裁家族被血洗后,都说这是拉纳的先祖1846年发动政变杀害首相、将军、大臣400多人屠杀太多造下的孽果,更加笃信佛家讲的“因果报应,屡试不爽”。

此时,尼泊尔首相昌德拉还在前线负隅顽抗。尼泊尔虽然也练了一些新兵,但整体战斗力和晚清的旗军差不多,一打起仗来就闭着眼睛往天上一通乱放枪,打完子弹就撤退,战斗力可想而知,而中国的军队几乎不浪费一颗子弹,瞄准了再射击。中国的军队看到尼泊尔军队靠近就立即用手榴弹去炸他们,见识到手榴弹的威力的廓尔喀军一见到中国的军队拿出手榴弹就趴在地上不动,或者四处躲闪。

昌德拉的军队溃不成军,他不得不使出了绝招——大象军。尼泊尔的大象军,也就是一些廓尔喀军骑着一些战象出战,大象都用铁链拴着。

刚开始,上百头大象冲到中国的阵地,一阵狂踩,有的还用长长地卷鼻攻击,有一些大象跑到中国阵地上,掀翻了火炮。中国的军队第一次接触这种战象,乱了阵脚,后退了三里地。

蔡锷在山坡上看到这些战象军,有些恼怒,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最后,蒋百里想出了一个主意——尼泊尔的大象兵出战,就往这些大象的脚下扔象草。尼泊尔当地生长着50种以上的象草,高度约5到6尺,最高可以达到八尺,是大象最爱的食物。

蒋百里对蔡锷说:“尼泊尔战象,平时生活条件很差,所有的象舍都是木头的,也常常吃不饱,见了食物,大象很快就停下前进的脚步,伸过长鼻子,把地上的象草一股脑都卷过去吃。这样,尼泊尔的士兵就会成为中国狙击手的靶子。”

“这主意真是太好了!你真是个天才!”蔡锷拥抱着蒋百里,说:“我这就下令士兵们去准备象草!”

尼泊尔的大象军再次出战时,中国的士兵就往地上扔象草,那些战象果然就停止不前,任凭象背上的廓尔喀


状态提示:第202章 裁者的末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