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穿越1879>第160章 建设海军强国

中国和俄国开战后,基本将俄国势力赶出了远东。俄军接连丢掉赤塔、尼布楚、乌兰乌德后,为了防止中国的军队再往前推进占领整个西伯利亚,沙皇尼古拉二世按照陆军大臣比斯特洛夫的建议,不惜炸毁花费重金修建好的西伯利亚铁路,还有关键地段的桥梁,中国的军队的运输距离越来越远,后勤保障线拉得太长。

沙俄军队在远东的惨败,彻底让沙皇尼古拉二世完全失去了赢得战争并利用战争的胜利扼杀国内革命的希望,加上“流血星期日”惨案,沙皇在国民中威严的“小父亲”形象彻底崩塌,李经述转而支持乌里扬诺夫在俄国各地的革命,搞乱俄国的后方。但是李经述对乌里扬诺夫的支持力度不大也不小,仅限于让俄国发生流血革命,但不至于让乌里扬诺夫的布尔什维克取得沙俄的政权。因为李经述知道,如果乌里扬诺夫过早革命成功,将有损中国的利益,而且乌里扬诺夫领导的政权将会比沙皇尼古拉二世要难对付得多。

沙俄内忧外患,沙皇尼古拉二世决定和中国人谈判。此时俄国与美国的关系还不错,因为俄罗斯在北美洲亦曾经于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将其以七百二十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沙皇尼古拉二世让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联系美国驻俄大使,请美国第26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出面调停中俄战争。

西奥多·罗斯福,人称老罗斯福,1900年当选美国副总统。1901年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被无政府主义者刺杀身亡后,根据美国宪法规定,他由副总统继任成为美国总统,时年42岁,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在任总统。

西奥多·罗斯福此时刚就任总统,需要政治资本,很乐意居中调停,专门为此访问了中国,和李经述在北京进行了会谈。

考虑到赤塔、尼布楚等远东城市离莫斯科还有五千多公里,铁路又被俄军炸毁,西伯利亚地区的秋天很短,不久就会进入寒冷的冬天,会不利于中国的军队的作战。而且此时俄国国土面积将近两千万平方公里,中国一口气吞不掉沙俄这庞然大物。这时,远东的国土中,中国的军队已经占领300多万平方公里,而且多是矿藏丰富的地区。李经述和段祺瑞、冯国璋等高级将领商议后,决定根据当时“只有实际占领才能证明对一个殖民地的统治权”的国际原则,先巩固中国占领的三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防止俄国今后在此地区的扩张,于是中国把满洲、蒙古、远东连成一片,制定了建设经营新大陆的基础,计划分三年移民500万人,于是李经述和老罗斯福会谈,同意美国的调停。

此时,中国面对的国际形势也很复杂,从1885年至1900年,欧洲列强基本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除了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两个政治上独立的国家外,传统的非洲王国如阿散蒂、达荷美、索科托、布干达,以及欧洲裔阿非利卡人建立的德兰士瓦和奥兰治自由邦等国家均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保护国,埃及名义上为独立国家,但完全受英国的控制。

而在亚洲,法国先后征服了老挝和柬埔寨,英国占领了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殖民地。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此时,各殖民国家为了争夺新殖民地或保护既有殖民地而纵横捭阖,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利害冲突关系:德国对英国的世界霸权提出挑战;英国利用法国牵制德国;英国利用中国牵制俄国;法国利用俄国牵制德国;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包围俄国,李经述知道,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可避免。中国得尽快集中精力发展类似于英国的“无畏”级的战舰,制造生产无烟火药,研发原始的战机等,他下令将中国的陆军扩充到80万人,操练新军,做好打世界大战的准备。

而且此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有很多棘手的民生问题要解决,比如卫生问题,虽然盛宣怀的政府已经大力发展西医,努力建立一个现代医疗和公共卫生体制,各高校都设置了医学专业,但是由于缺乏现代的医药技术和卫生条件,常见的感冒、发烧、咳嗽、闹肚子等症状在当时常常是致命的。而呼吸道与肠道系统的疾病,是中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当时中国的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很高,一位母亲生五六个孩子,到最后能养活两三个就很不错了。

中俄开始和谈后,尼古拉二世刚开始竟然异想天开:战败国沙皇俄国“不割寸土,不赔一个卢布”。打了胜仗还不要割地赔款,这种表面的“仁慈”简直虚伪,是对那些为国流血牺牲的战士的生命不尊重,李经述坚决不做那样虚伪的领导人,他强硬对老罗斯福表态,“俄国割地赔款是对牺牲在远东的中国的军人最起码的慰藉,如果俄国不割地赔款,那就没得谈了,中俄将继续处于战争时期”。

这时,沙俄内部的革命在各地风起云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地位摇摇欲坠,经过西奥多·罗斯福的大力劝说,俄国这才同意让步,中国和俄国签订《中俄停战大纲协定》,主要内容:一、废


状态提示:第160章 建设海军强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