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一九零二>第二百零五章 你筹我谋,英使朱尔典
了清军攻击革命军在高平根据地的痴心妄想。尽管法国人暗示和默许了清军可以入越境剿杀革命军,但高平地区岩洞成群,大小山岗重重叠叠,丛林、河流密布,地形地势极为复杂。再加上革命军有抗法武装相助,动员的人员很多,准备也比较充分。各种火力点既多又隐密,藏在荆棘、丛林里的壕沟坑道交错,使进攻总部的清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不得不暂时缩了回去。

清军中,巡防队死伤上千,顺便还搭进去湖北新军的一个营。看损失呢,还不算大。但直接的后果便是湖北新军再不奉令分散作战,行动必以一标为单位。因为旧式清军已不堪战,这样一来,清军就只能以两个集团进行作战,即一标新军配属巡防队或巡防营。

其时。云贵总督锡良亲自赶到昆明督战。在他以为,滇西、滇西南地处偏僻,尚不要紧;左右江地区位于滇、黔、桂边界,骚扰范围广,震动和影响也大。所以,重新布署之后,清军的主攻方向便转向广西。而滇南与越南接壤,如果丢失,既有碍中外观瞻,又使革命军打通了输送管道。也要派驻重兵。

于是,湖北新军第二十九标由张景良率领,合滇省巡防队十个营、黔省巡防军八个营、桂省巡防军五个营、赣省巡防军五个营,共一万余人,围攻左右江地区的革命军。

湖北新军第三十标由杨开甲率领,并滇省巡防队十个营,镇守滇南。同时也与粤省清军成东西夹攻之势,威胁高平、龙州的革命军,使其不能轻易出动来支援左右江地区的革命军。而且,这五千多清军还阻隔着滇西、滇西南革命军东进参战的通路。

对滇西、滇西南的革命军。锡良也不是置之不理,急调滇西北各巡防队赶往保山集结,并上奏朝廷,调四川清军赶来参战。锡良的意图是只要稳住滇西、滇西南的局势便可。倒不奢望所抽调的军队能够击灭乱党。等到剿灭了广西的乱党,再回头收拾滇西,他打的其实就是个个击破的主意。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看着地图指挥,难免有这种感觉。但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对手又不是傻子。不是死人,一动不动地等着你纸上谈兵的布置到位。而出乎意料往往便是不太重视,有些轻忽的地方。

滇西、滇西南,锡良想着最后解决,可偏偏是这里的革命军先动起来,趁着清军尚未调动到位,集结于临沧,突然东渡怒江,轻取镇沅,攻取景东,避开了保山的清军主力,在滇中又掀起了狂锋波澜。

……………

雨突然住了。

一抹阳光斜照在积水的大街上,映出耀眼的光亮;上海披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显得英姿焕发。

突然出现的美景,使陈文强顿感轻松。是啊,生活中有些事情只能听其自然,顺其发展。就象西南革命军的战事,他再怎么着急也用处不大,即便他去亲自指挥,又能比别人好到哪里呢?

“帮派的力量,而不是官府,似乎在让上海维持着中国的形象。陈先生,你觉得是不是这样呢?”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似笑非笑地说道:“这听起来有些讽刺,但我认为是比较接近事实的。成千上万的亡命之徒,请原谅我这样形容。但街头的苦力,各行各业的中国人,都是在帮派的控制之下,甚至是为之感到自豪。”

是的,上海的上空飘扬着十三个国家的国旗。法租界、公共租界,由路障标出各自的范围。这里的警察、法院和市议会也不承认这些地方是中国的领土。他们自行其事,仿佛是在他们的伦敦、巴黎、柏林、罗马和东京。如果没有遍地跑的黄包车,只看路牌和商店门面,你真以为是到了另一个国家呢!

而且,正象朱尔典所说。不是官府,不是英国大班,不是日本银行家,不是德国进口商,只要帮派使上海缠在他们编织的恐怖之网下,上海就还属于中国人。这个论断并不是没有道理,但陈文强却不以为然。

“虽然片面,但我也不想多作解释,而且公使先生也不会是为了帮派之事来的吧?”陈文强淡淡地说道。

“不全是,但也有关系。”朱尔典还揣摸不出陈文强的性格禀性和思想倾向,是因为亲德才仇英,还是因为仇英才亲德,他没有正确的判断,便试探着说道:“如果不是帮派的力量,在会审公案中,抵英运动不会兴起,更不会愈演愈烈。我想,陈先生对此是心知肚明的吧?”

“哦,会审公案难道不是英国人的傲慢自大造成的?”陈文强轻轻抿起了嘴角,带着嘲讽的意味,“作为中国人,我不觉得做错了什么。至于帮派,他们也是中国人,采取他们认为合适的手段,也无可厚非。”

“但这伤害了英国的在华利益。”朱尔典稍微加重了些语气,“还有陈先生的一系列举动,对我国的态度很不友善。”

具体说来,英国所谓在华利益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首先是英国在中国市场上的贸易份额,当时中国的进口产品中,七成以上来自英国(含香港),在华的外企,60以上是英国或英国参股的,而且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实施关税保护,欧洲列强起而效仿以来,英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挑战,因此东方市场对英帝国更显重要;其次是英国金融界的在华投资,按照规模,可是当时中国的头号债主。

“对一个以罪恶的鸦x片贸易为谋利手段的国家,你要我有什么样的友善态度?”陈文强不掩鄙夷之态,伸出一


状态提示:第二百零五章 你筹我谋,英使朱尔典--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