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南征大将,自然是老话重提。

这次周成安在京中,支持的是更加支持,反对的则是愈加反对。从开始怀疑周成安的能力,到后来直接上演人身攻击了。事情的演变激烈到,御史台的言官差点跟支持周成安的人撸袖子打起来。

当然了,也并不是这个言官是多么的耿直,不过所在党派不同罢了。

孝昭帝看着很堵心,忍不住扶着脑袋,直嚷脑仁疼。当事人周承安似乎预见了这样的情景,早朝的时候根本就没来。

下了朝,孝昭帝就召了周承安去御书房。

孝昭帝没有给他做任何预热,屏退了左右,直接单刀直入的问:

“选南征大将这件事你怎么看?”

周承安对着孝昭帝行了一礼,站在一旁,恭敬地说:

“这事儿父皇都无可奈何,就不要为难儿臣了。”

孝昭帝听他这样说,也是无奈的一叹,接着又问:

“如果朕力排众议,定了你,你可有退敌的把握?”

孝昭帝经历了这次选将的事情才发现,冯氏的力量远比自己想的要深的多,易太子之事并没有那么容易,稍不留神,就会造成血流成河的局面。若是长此以往,江山早晚得易主。

如今,趁着自己还不老,可以扶植起足以对抗冯家的力量。

周承安却不接着烫手的山芋,而是反问孝昭帝:

“父皇可有把握能压住冯党一派?”

听到这句话,孝昭帝面露愠怒,也不怪他心里不爽,你想啊,自登基以来,因着英国公府重权在握,这个皇帝当得多有憋屈。如今冯氏一党更是坐大,他心里能舒服才怪。

周承安看到孝昭帝的表情,就知道他的想法,唇边扬起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对孝昭帝说:

“如果父皇选了儿臣,冯党一系会善罢甘休?行军打仗非同儿戏,不想让儿臣有所建树的,大有人在,这中间,儿臣没有把握能保证万无一失。”

周承安说的很明了,直接的告诉孝昭帝,你若是选了我,看不惯的人背后会阴我的。

孝昭帝何尝没有想过这些,只是西北的军权已经落入冯家之手,孝昭帝不想他们的人手再安插到南边去。

“你可有万全之策?”

孝昭帝知道,这么些日子了,自己都一筹莫展,更何况是刚刚回京的周承安。

岂料,听周承安说道:

“父皇,这次承泰逼宫,逼退叛军的是谁?”

孝昭帝一愣,天下谁都知道是是冯家的老二,他是禁卫军统领,所以才会在第一时刻赶到。

“是禁卫军。”

周承安笑了笑,又说道:

“如今赤胆忠心效忠父皇的将军,只怕只有镇守辽东的楚将军了,可是,当时宫变,父皇能指望上的,还是禁卫军。”

孝昭帝面色不虞的点点头,虽说冯家可恨,但当时的确是冯家救驾有功。

“正是因为如此,朕才觉得为难,一旦冯家有异心,这宫门便成了摆设。”

周承安见孝昭帝没能明白自己话里所含的意思, 便更进一步的说:

“既然如此,父皇何不将他禁卫军统领的的职权给夺了?”

孝昭帝无奈一笑,有些泄气的说:

“朕如何不想夺了他的兵权,如今冯家在朝廷根基已深,一发而动全身,朕输不起。”

周承安看着孝昭帝无奈的样子,委实觉得父皇这个皇帝做的窝囊,可是,随后一想,军权不在自己手里,做事处处受人牵制,这样的皇位,换了谁都得窝囊。

周承安想到他不仅是个君王,还是个父亲,如今看着自己的老父被人制约的束手无策,周承安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将自己心底的话说了出来:

“父皇是不是想易储?”

孝昭帝抬起头,看着眼前的这个儿子,他是政治嗅觉敏锐,还是对自己太了解?谁都没有看出的想法,他却说了出来!

周承安继续说道:

“冯家坐大,这内宫之内,不知道有多少眼线,如今连太子府都快成了冯氏的天下,父皇当时为太子聘的秦氏为妻,是想打压未来的冯侧妃,岂料冯侧妃后来者居上,日渐的盖过太子妃的势头。太子若是登基,凭着冯家今时今日的地位,太子妃能不能走到皇后之位还两说,一旦冯侧妃入主东宫,冯家外戚的地位就会更近一步。”

周承安一边说,看到孝昭帝在听到秦氏的时候,面露些许不自然,便猜到他是想起那桩被截胡的亲事了,心中不以为意,又说道:

“太子做事处处稳妥,至少会是个守业的好君王,可是,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太子事事都依赖冯家,天长日久的,谁又能保证冯家不会起异心?”

孝昭帝看着眼前分析的头头是道的周承安,发现自己从未了解过这个儿子,以前只看他心性随和善良,有广阔的胸襟,到现在才发现,他有睿智的眼光和敏锐的观察力,之前纵然是在自己面前,也从未展露过真实面目。

孝昭帝试探的问道:

“依你看,谁可托付?”

周承安见孝昭帝问自己,便实话实说道:

“若论果敢英勇,还有处理事务的能力,当是四弟无疑,他礼贤下士,有主见却不偏执,时常听取他人的意见,若非是差在出身上,四弟更适合做太子。”

周承安说的是实话,周承乾的确具备这些优点,但周承乾唯一美中不足的,他不占嫡,不占长。

周承安能在此时,毫不保留的力赞周承乾,孝昭帝心里更是为


状态提示:第144章 听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