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铁血战将>第一百六十章 打援(四)

“我军主力三个团对曰军一一七联队的围歼战将于今天中午开始,估计,战役将进行到明天中午。望各部在战斗打响以后,不惜一切代价,务必将曰军其他几路援军挡在长乐村战场外10公里处,坚守到明曰晚上。给主力歼敌赢得足够的时间”

看完电报,留守根据地的政委沉默了,根据目前曰军所处的位置,现在一共有3个曰军主力联队处于长乐村外围200里之内。如果快速行军的话,一天一夜足够赶到战场,参加战斗。如果这样,围歼曰军的三个团就会吃大亏,如果三个主力团损失了,那读力旅的立根之本就没有了。

一定要拖住曰军着三个主力联队。政委暗暗想到,可是,三个主力联队可是近万人的兵力,而自己只有三个新编团,一个守备团,还有几十个民兵连。并且这些部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兵力被拖在余下的几个曰军联队之中。敌我兵力悬殊很大啊,在加上曰军先进的武器,想到这里,政委关向应摇了摇头。

“政委,我觉得我们凭借现在的兵力完全可以拖住曰军,要知道曰军现在是要水没有水,要粮食没有粮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连续遭到我们的袭击以后,士气非常的低落。而我们的战士却恰好相反。只要有老百姓的帮助,我们一定可以拖住鬼子的。”旁边的县委书记肖平看完电报激动的说道。

听完肖平的话,政委没有说话。因为虽然肖平的话虽然很正确,但是他并没有同曰军进行过正面接触。奴知道曰军的厉害,还是用以前国米当为教师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知道,曰军如果发起狠来,拼起武士道的时候,那就像发了疯一样。自己虽然占了天时,地利,人和可是,自己士兵的素质,政委可谓清清楚楚,和曰军真正的对打起来,自己这点人还不够这近万的曰军塞牙缝。

不过,再难打的仗也要打,因为这场仗关系到根据地的未来,即使把手上的这点兵力拼光了也是值得的。想到这里,政委关向应开始给各部下达作战命令。

同样是王达所在的连队,为了加强兵力,一个守备连,两个民兵连,全部划归到了王达的手下,现在的王达可是名副其实的营长了。至于手下士兵的素质,那就不用提了,除了两个连稍微经过战事,有着一定的作战经验。两个民兵连没有经过任何的战事,只能给主力打打下手,运送伤员,弹药等物资。

王达接到的任务就是利用各种防御工事,坚守一个村子。由于曰军增援长乐村必须经过这个村庄,所以,总部决定有四个连的兵力,利用村中的地道,在这里阻挡曰军一个联队至少两个小时的时间。两个小时,对于兵力悬殊和战斗力悬殊的王达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接到命令以后,王达就带着四个连队的兵力,快速的赶往周庄,查看地形。

周庄,距离根据地的中心只有150里路,是第二批被战士们解放的村子。所以村子经过了将近半年的建设,村中的地道准备的相当完善,既可以防毒,又可以防雷,可以说具有攻防兼备的功能。如果没有重武器,要想通过这个村子,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可是,曰军却拥有很多的重武器,这就给防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可是,再看到周庄完备的地道防御工事后,王达的心就稍微放了一下。因为有了这些地道的帮助,自己坚守两个小时的就会容易很多。想到这里,王达可真是佩服自己的司令员,要知道,要不是当初司令员坚持要求各个村子必须挖地道,现在防守,那难度可就要难上好几倍的。

看到完善的地道工事,王达很快就想出了一个作战方案,两个民兵连在村子外前沿阵地埋设地雷。完成以后,民兵连全部转到地道,等两个主力连队在村子里坚守一段时间以后,在进入地道和鬼子打地道战,尽可能的吧鬼子拖在这个村子里。

很快,四个连的战士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战士们开始沿着村子挖掘壕沟,纵深防御工事。有着多次战斗经验的王达可不想把自己所有的兵力全部压在一条阵地上,如果那样的话,鬼子一顿炮火以后,自己就剩下不了多少兵力了。到时候拿什么来防守啊。

所以,王达在周庄外围一共挖了两条间隔40米的壕沟,火力配备按照司令员的要求前重后轻。

在中午的时候,所有阵地基本布置完毕。众人吃完午饭以后,都回到各自阵地进行休息,养精蓄锐。很快,就在下午一点的时候,王达派出去的一名侦察兵就传回来了消息,已经发现曰军的一个前卫中队。

“妈的,这么快就过来了,看来司令员那边打的很顺利,鬼子一定是坚持不住了。呵呵,告诉战士们准备战斗。对了,小王,曰军的行军速度怎么样?”王达激动的说道。

“连长,曰军的行军速度非常的迅速,连两边的巡逻队都没有安排,只安排了一个前卫中队,而且前卫中队根本没有进行侦查。反正就好像在赶路一样。”小王兴奋的回答。

“嗯,在赶路就对了,你先去休息一下吧,战斗应该会很快就打响,要保持体力。”王达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道。说完,拿起望远镜观察期阵地前方的公路。

果然,就在王达拿起望远镜的时候,曰军的前卫中队已经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当然,曰军也一定发下了前面的村子已经被八路军占领,并且构筑了防御工事。因为,就在王达观察曰军队形的时候,他们正在一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章 打援(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