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轰、轰……”密集的炮弹从海面上的战舰上飞出落在日本的土地上爆发出巨大的毁坏力。。更多w. 。哈,六艘战列舰、八艘重巡早已瞄准各自预定的目标,在前期登陆的特种部队的指引下,大峰山、阿部仓山、叶山城、逗子城等地所有军事目标都遭到‘精’确轰炸。当各主要军事目标被摧毁后,清军的炮火又向着正在集结的或已经列阵的日军和日军阵地进行无情的炮击。所有大口径舰炮都在不停的‘射’击,清军舰炮‘射’程内一片烟尘弥漫。密集的火炮将企图增援的日本第五师团牢牢的挡在逗子城北,只能看着逗子城逐渐被硝烟所覆盖。
“咚咚咚咚……”小型驱逐舰、登陆舰上的速‘射’炮不停的吐出火舌,叶山码头内的房屋在燃烧、工事被摧毁,所有日本士兵抱头鼠窜企图寻找一个足以躲避清军炮火的地方,只是整个码头似乎已经都不安全了。
登陆舰整个甲板上除一正在‘操’作武器和设备的人员外,没有一个是准备进行登陆作战的陆战队士兵。只因为所有士兵都在‘露’天甲板的下方待命。只等登陆舰靠上码头后,他们就可以直接冲上码头与敌人‘交’火。
这是一种区别于现有的方式。传统的登陆方式是运输步兵和武器的货船或军舰先驶到登陆地海域,然后由步兵从运输船的两侧从绳网上攀爬下去进入停靠在运输船下方的气艇或小船上,然后再向登陆地进发。这种登陆的方式只需要多带小船就好,但距离登陆地过远则步兵需要抵挡登陆地的时间过长。在这期间步兵们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但是运输船距离过近又容易遭到岸基火力的打击,也容易导致船毁人亡的局面。只不过这是后来参谋本部对登陆作战进行沙盘推演才发现的漏‘洞’和弊病。可最早要求设计专用登陆舰的初衷却是,海军那帮‘混’蛋在整个南洋进行抢劫时嫌登陆过程太慢。影响他们抢钱的速度。
所以为了能够更快速的将步兵及其武器装备运送到陆地,海军部要求按现在的潜艇支援舰进行仿制,去设计一种吃水尽可能浅的海运船只。这样一来,步兵们可以直接在登陆艇内就进到气艇里,等军舰最大幅度靠近海岸时就可以打开舰尾闸‘门’,这样早已坐进气艇里的步兵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冲到陆地上。于是一种要速度快,能多拉快跑的小型登陆船的设计工作也‘交’到以麦克金森为首的科学院舰船设计部。没想到等设计方案出来后,吴德仁一句话给否了:靠上码头了还只能靠屁股运兵,不行。
于是在海军建设计。在登陆艇两侧的码头位置高度的地方,又增加设计了舱‘门’还是向下翻转的舱‘门’。这一样来,舱‘门’翻转后搭在码头上,步兵就可以直接顺着倒下的舱‘门’第一时间踏上码头。
这个方案被光绪知道后被紧急叫停,别说这辈子了,上辈子也没听说登陆舰在舰舷两侧开‘门’的呀。可吴德仁说的好呀,一但登陆舰都靠上码头了,那肯定是说海军对岸有了绝对火力优势,要不然谁把敢登陆舰靠上码头。光绪听后也点了点头。说的是个这理儿呀!光绪只能叮嘱麦克金森在设计舱‘门’时注意防护,不然敌人在岸边隐藏的一‘门’小口径速‘射’炮朝舱‘门’内打上一轮,这可乐子大了。
所以经过考量后舰舷开了两扇四米宽的大‘门’,这足以通行东风汽车厂正在研发的货运车辆。四扇两米宽的中型舱‘门’是运输小型火炮快速运兵的通道。八个仅75公分宽的小‘门’仅容纳步兵单步携带轻武器或迫击炮部件进出的通道,这八个小‘门’后还有一条长长的弧形长廊,是为了防止敌人近距离将炮弹打进舱‘门’里。为此。光绪要求海军部拿出严格的作战条例,以此保障不会有人因为需要快速完成登陆而打开大型舱‘门’而导致大量士兵无谓的伤亡。所以海军部拟定的条件是。登陆艇靠岸后必需先开启小‘门’,由步兵快速清除近距离的威胁并巩固码头安全后。再跟据情况开启大、中型舱‘门’进行兵力武器和物资的运送。
因此世界上最奇怪的军舰出现了,一千二百排水量的登陆舰两舷不再是鼓起的肿部而是平直的两侧。甲板位置比普通货船或是同级别军舰都高,上面除了舰桥和吊车外仅舰首尾装备了各一座双联装75毫米速‘射’炮包,舰舷两侧全被大量50或37毫米速‘射’炮和机枪所占据,做为步兵支援武器。装甲也仅仅能抵挡75毫米炮击正在攻击,最高航速14节也比普通货船快不了多少。
就这吴德仁还不满意,在他看来整个舰舷应该全部开成大‘门’,这都靠上码头了敌人还有个屁抵抗力呀。其实海军部要求建造登陆舰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运兵至陆地,而是为了把陆地上的财货运上船,自然‘门’是越多越大越好。只是海军部没有想到的是,登陆舰第一次的使用却是真正的登陆作战。
叶山港实在是太简陋,唯一的码头只能同时停靠四艘登陆舰。32座小型舱‘门’被放下,首批登陆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手持着步枪等轻型武器冲出舱‘门’,迅速朝着码头深处攻去。十分钟后,其它大中型舱‘门’被打开,机枪、迫击炮等武器从登陆艇被运出,他们在各种口径舰炮的掩护下朝着内陆深处发起攻击。
在特种部队无线电的引导下,清军炮火几乎‘精’准将整个叶山县周边所有的有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