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中华苍穹>第二百四十九章 国家级别的面试
更不用说,这迁都。迁都不是皇上和各位大臣换个地方理政就行的。这涉及到筑城、衙门的调整、大学堂以及科研院的搬迁,更有安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兵如何练、这法该如何变,不仅要让国家安定。还不能引起洋人对抗。这并非草民在纸上能写出来的。皇上为天下主,一意而决兴衰。然而做为总理,实则是真正执行皇上决策之人。不仅要辅佐皇上纠正皇上得失,还要安定天下集天下之力以振兴中华。单是让天下人吃饱穿暖就是头等大事。草民之所以如此答卷,也只为皇上为总理及诸大人提个意见而已。草民以为要真正振兴中华,此四点必将要一一做来。但如何来做,何时来做。做到如何地步?草民自知无此能力,但求为国为民尽一份心力而已。”

谭嗣同说完就恭谨的坐回椅中,他将心中所思所想已经完全呈上。至于如何判定,他认为已经不重要了。

李鸿章左右环视,见其它大臣再无问题便起身奏道:“臣等已无问题,请皇上决之。”

光绪点点头。依然面无表情的说道:“有想法是好的。但更应当去努力实现它。至于对错,你不去做又如何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但是你不去做那就一定是错的了。再说,谁又敢保证朕的决意都是对的呢?你先下去,将自己的想法细细写来。朕再做评荐。去。”

谭嗣同施礼后退出大殿。李鸿章这才说道:“下一位。”

整整一天,一件朝政没管,就是询问着一位位参加加考的学子。终于,到了太阳即将下山之际,只剩下最后一位――谭嗣同。

“草民以为。如今大清赢弱,实因洋商过多。洋商采购我大清原材料。雇佣我大清百姓,制成商品后再卖与我大清百姓,却将所获之利皆带回本国,此于大清毫无益处。若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办法。如此我中国才可真正强盛。”随后,谭嗣同将自己新做的试卷在大殿内大声读出后,这才恭呈皇上御前。

光绪接过内侍呈上的卷子,粗粗浏览一遍后问道:“谭嗣同,你也是科举上来的士子。却如此公然提出废科举,不怕天下士子将你唾骂?”

“若为我中国强盛,草民在所不惜。”

“那你说说,如何才算是强盛。”

“外有强军可镇四夷,内有钱粮可安天下。”

光绪淡淡一笑:“大道理都是这么说的,谁都知道也都能说得出。但强军也需要钱粮支撑,说到底钱粮才是关键,而这钱粮却是一府一县所缴纳之赋税。朕观你卷中所列之事皆以家乡浏阳为例,若朕任你为浏阳知县,你当如何让浏阳富庶起来。”

“草民自当兴修水利,鼓励家乡百姓开荒种地。引导当地富户建设工厂,与相邻县府协调产品销售,发展浏阳自有的优势商品。”谭嗣同话到此一顿:“草民现在只想到这些。若皇上不弃任我为一任知县,定向朝廷多缴纳赋税,以振兴中国尽一份心力。”

“衡量一个地方的富庶程度不是看他上缴了多少钱粮,而是需要综合性的看当地百姓的实际收入。鸡鸭的多寡,粮食的总产量,教育的程度,商业的兴盛,有多少工业厂房,甚至人流量的多少,人口增长的速度,新生儿的成活率都要考虑,最后才轮到上缴的赋税。富庶是一个整体的提高,并非单纯的向百姓要钱粮,百姓富庶了,自然缴上的赋税就会更多。如此中国才必定会强盛。且不说你的说法错对,至少是不完善的。”

光绪的一席话,不仅让谭嗣同耳目一新,就连李鸿章等人也豁然开朗。纷纷起身应道:“臣等受教。”

“谭嗣同你先回去,发榜前这几日就在京城四处看看。自明洪武帝建北京城以来,还是有不少古迹,知古方能通今。待发榜后,你便前往史部叙职。朕就委你为一任浏阳知县,望你回去能实现理想也造福一地百姓。”

“皇上不可。”李鸿章施了一礼:“自汉代以来,官员需遵守籍贯回避制,我大清亦是如此。谭嗣同虽才学可为一任知县,但还请皇上另行安排。”

光绪点点头:“避籍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地方坐大置朝廷旨意与不顾,防范地方官腐败,这的实有一些作用。但朕却认为问题更多更大。异地为官,首先就是不熟悉当地环境。要想施政无误至少就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来熟悉当地人文环境,如此方好引导百姓。但大清的知县任期才多少?最多三年。等知县熟悉当地开展工作后,任期就要到了,再换一任官员又要再来熟悉一遍。而且谁能保证这新来的知县能继续前任的政策,如此政策几年一变化,又让百姓如何适应。当地人为官就有这一点好处,他生与斯长于斯。他熟悉当地百姓最急需的需求,他明白当地的主要矛盾。所以当地人为官后就可以很快并有针对性的施政,这对只有三年任期的知县来说可以节省大量前期的时间。至于你们所担心的贪腐问题,你们想想,外地人为官,捞足了三年走了也就走了,任百姓再骂有什么用。当地人反而要顾及这一点。朕相信,若当地人为官,一但因贪腐被革职而失去权柄,朕估计他的子孙后代在当地怕是没有活路了。再说朝廷还有这许多言官,再派一位外地言官任此地监察,朕想定是有效果的。”

“可是皇上,避籍为官乃千百年之制度,如此更改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九章 国家级别的面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