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王国宝被逼令自杀,王绪也被斩于街头。自杀前,司马道子不知道为什么特地派使者告诉他,他没有对不起他的,国宝哈哈笑道:“太傅不负我,太傅不负我!”,带着对纸醉金迷的生活最后一丝的留恋,他饮下鸩酒。
国宝死后,道子的心里突然空落落的,从自己有点权力意识的时候起,那个人就一直跟着自己。互相扶持着一路走来,虽说都背着骂名,可是只要和他在一起饮酒大醉,世事烦恼都不复存在。到头来,自己还要让他一个人背负所有的罪名。
道子带着伤感,替皇帝下诏抚慰王恭,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而后,把大小事交给了年仅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处理。
自己明着讨伐的对象伏法,皇帝和太傅语气也低,收获威望的王恭也就收兵,回镇京口。
相较之下,殷仲堪就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一直犹豫不定的殷仲堪直到收到王国宝伏诛的消息,却大模大样地做出出兵的姿态,派杨佺期驻守巴陵。司马道子亲自修书安慰,劝其罢兵,仲堪才下令撤回军队。
对于殷仲堪此举,桓玄略有忧虑。杨佺期,北方名将,年轻时曾经抗击过苻坚部将,在洛阳屡建战功,后来因病离职,就被殷仲堪招揽为司马,现在又代替殷觊为南郡相。他和他的兄长杨广都是强犷粗暴的人,不易被控制。
杨佺期的祖上七代都有名望,但是过江晚,东晋的世族都看不起他,而他又自恃家世,有人将他和王珣做比,他还不满足。现在他在南郡碍眼,作为南郡公的桓玄自然是看不顺眼。
殷仲堪没什么军事才能,几乎把自己手下掌握的兵力都交给佺期管,这让桓玄很难对殷的部队下手。杨佺期倒是有意找桓玄了解荆州的情况,桓玄对他冷冷淡淡,逐渐地,二人的关系僵化。
另一边,王恭起兵时联结正在居母丧的王廞,廞于是起兵响应,后王恭罢兵命王廞离职,继续服丧。然而王廞当时已经乘着起兵诛除不少异己者,不能就此罢手,而且,当初冒天下之大不讳解服起兵,现在说退就退,将来如何立威?于是不听王恭命令,更出兵讨伐王恭。王恭见状,于是命司马刘牢之领兵击败王廞,王廞逃亡失纵。
这件事看似不大,但是却恶化了王恭和王珣的关系,王廞是王珣的堂弟。而王恭起兵后和桓玄的关系更是进一步变好,恭常常向桓玄抱怨各种事情。就连对殷仲堪的故意迟发兵的不满,他都会在信中诉说。可是,王珣又来书劝桓玄少和王恭接触,这让桓玄十分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