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一静。
齐修远眼睛微瞪的看向弟弟。
众臣也震惊的看着齐浩然,这种事怎么可能由荣郡王提出来?他可是快要封藩地的呀,不应该是他们跪在地上哭着求着不让皇上封,然后荣郡王耳红脖子粗的与他们对峙吗?
怎么现在反了过来,他们赞成了,荣郡王自个却反对了?
齐浩然不知身后人的震惊,见兄长愣在上面,就义正言辞的将昨天晚上阿灵劝他的那番话美饰了一番说出来。
正如阿灵所说,守边卫国可用武将,只要文武并进,不像前朝一样重文轻武,就算没有藩王守边也能保家卫国,甚至会因少去许多利益纷争。
齐浩然昨天晚上已经想清楚,顺势提出要扩大武学规模,并且要让武学像国子监一样,不管上位者是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每年都要培养出一定数量的武学生,并且要保证他们的质量。
只有如此,不管今后登基的皇帝人品能耐如何,大齐至少能保证文武不断,国家也才能昌盛安定。
这是齐浩然昨天晚上思虑过后想到的,还只是一个不成形的想法,但他很得意,越想越觉得这个政策能让大齐长治久安下去,要不是不能回头,他一定会仔细去看百官脸上的神色。
然而百官并没有注意他说的后半截,心神全都放在“彻底废除藩王制”上了。
皇帝要给荣郡王分封封地,其他朝臣还罢,有女儿在宫中为妃的都动了心思,特别是已生下皇子的妃嫔娘家,那心是一阵一阵的荡漾着。
本朝皇帝选妃都是从三品以下的官员家中选的,他们本就没多少权利,皇后又得宠幸,当今吏治也清明,所以他们的女儿就算进入后宫,也生下了皇子,对家族依然没多少助力。
但皇子分封出去就不一样了,他们怎么说也是皇子的外家,到时候再从家里选一个女孩嫁以皇子做侧妃或正妃,借着外孙的权利再繁盛二三十年完全没问题。
子孙再不济,借着外家这层关系也能在皇子的封地里谋个好差事。
然而现在齐浩然一句话就断了他们所有的梦想。
他们偷偷的朝龙椅上的皇帝看去,知道他现在虽不表态,但最后还是会同意荣郡王的提议的。
皇帝登基至今,凡是荣郡王提出来的,皇帝莫不答应。
有人惋惜,自然有人庆幸。
朝中不是没人知道藩王制不好,但却不敢提出来。
说到底,这整片江山都是齐家的,皇帝心疼弟弟,心疼儿子,要把家业分给弟弟和儿子们,作为臣子他们能怎么做?
上表劝说不仅会得罪荣郡王和各位皇子,也会得罪皇帝,所以还不如保持缄默。
不过现在齐浩然主动推辞了,群臣再也不用顾虑,只是震惊了半响就纷纷出列赞同齐浩然的提议,有的文官甚至脸不红心不跳的夸奖齐浩然,说他是千古第一人,其中不乏那些老顽固的谏臣。
齐浩然得意洋洋的扬起笑脸。
齐修远:“……”
只有范子衿瞥了齐浩然一眼就开始低头想他刚才提议文武并重的事。
浩然既然拿定了主意不要封地,那再多想就只能是让自己郁闷了,还不如想一些实际有用的。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范子衿这份心胸和韬智,因为“废除藩王制”的事朝中吵做一团。
宫中有外孙皇子的首先站出来反对,他们倒不想如此暴露自己,但堂上大部分大臣都赞同了齐浩然的提议,剩下的则是中立,不对此发表意见,他们要是再不站出来,这件事可就板上钉钉了。
反对的人理由也很充分,首先,正如皇帝所思,前朝废除藩王制,导致外族入侵,国家丢失大片国土,藩王可替国守藩镇,实乃大齐一大助力。
其次,皇上您家大业大,就该让皇子们一起守望相助才对。
最后,这也是皇帝的一片慈心,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好,这么大的一份家业分给儿子们一些,好让他们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这三条理由一列出来,压根不用齐浩然出列,朝中不少大臣就回击了回去,朝中顿时混乱成一片。
齐浩然瞪眼,忍不住扭头和后面的范子衿道:“这次朝会的重点不应该是文武并进吗?”
明明这才是最重要的好不好?他还想稍后提议武学参照国子监,在各府县设府学和县学,这样可以保证武学生的供应,怎么他们就为藩王制吵起来了?
范子衿冲他翻了一个白眼,示意他去看上面面沉入水的皇帝。
齐浩然回头就对上了大哥的眼睛,见他瞪他就缩了缩脖子。
底下众臣已经吵得脸红脖子粗,有的文臣甚至撸起袖子开始推搡了,而武臣去掐着腰站在外围,时不时的冲对方吼一句,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以示态度。
齐修远看着菜市场一样的朝堂,气得一拍桌子,退朝了!
众臣只能憋着脸跪下送皇帝,等皇帝一走,他们拍拍膝盖起身,揪住对方继续吵。
荣轩笑眯眯的冲齐浩然而去,一把扯住他的手,笑道:“王爷,我们一起去见一见皇上吧。”
说话间颇有些咬牙切齿。
不想当藩王你昨天倒是说啊,昨天还说要回去选封地,今儿一早就反悔了,简直岂有此理!
荣轩扯了齐浩然去见皇帝,范子衿施施然的跟在后面。
严渡犹豫了一下,也跟着去了。
齐浩然一进门,一封奏折就迎面飞来,荣轩立刻往旁边一跳避开,齐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