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头号敌人是后金,是皇太极,而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头号敌人,是那些背信弃义、数典忘祖的蒙古人。如果不是他们抛弃黄金家族,林丹汗何至于沦落到如此的地步。
林丹汗是不会将发生、并最终导致这种状况的责任,归咎于自己这个黄金家族已经落魄的无以复加,根本无法为他们提供保护,才致使众叛亲离的现象发生,而只能归罪于他们的背信弃义。这是常理,英明如林丹汗者,自然也不能免俗。
因此,把建昌的蒙古人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样板”,让他们吃尽苦头,并借以宣示林丹汗的言出法随,对于宣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权威,实在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这就像自己的“孩子”自己管不了,做为家长的林丹汗也不介意叫一个外人,来给那个淘气的实在无法管教的孩子一个足够的教训。若是用后世的话说,就是……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派出所去!
这一番道理解释开来,林丹汗肯定言听计从。
有林丹汗封堵住北面和西面,大明在进攻建昌时,就只需封堵来自塔山和锦州等方面可能的支援就可以了。而仅此一项,就省却了大明无数的麻烦,以及无数的人力物力。
而塔山、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军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自皇太极的大军撤退之后,塔山和锦州等处只留下了不足万人的驻军,每处平均两千不到。而又因为自从上次大明从那些地方撤军之后,本来居住那里的少量的汉民,也都随之内迁。
没有了抢劫肆虐的对象,后金驻守在那里就不会获得实际的利益,这些地方只能成为虚耗军辎给养的鸡肋,因此,即便大明不去收复,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若是后金没有卷土重来再次进攻山海关的计划,那么这些驻军恐怕很快就要撤回了。
届时大明可以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一日而“光复”数城。
可目前那里的驻军尚未撤离,因此当建昌的蒙古人受到攻击时,肯定会首先向最近的、驻防在那里的后金请求援助。大明只需在建昌和锦州之间,寻一处合适的位置,进行围点打援的策略就可以了。
锦州等处的后金若是敢于出动,那么就在半路截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总好过攻城拔寨。再者说了,总共不超过万人的兵力,还要防守五座大小不等的城池,他们能够派出的援军,最多三两千到头,而且还得是在皇太极的严令之下,否则的话他们是不会轻易出动的。而且皇太极的严令,也多半是做给那些随军的蒙古人看的,是否是他的真实意思犹有疑问。
除非皇太极下令放弃锦州等处,但眼下来看,这暂时还是不可能的。
因为,若是明军不发动攻势的话,锦州等处很有成为鸡肋的可能。可若是明军开始发动进攻了,锦州等处又会成为延滞明军进攻步伐的所在,至少可以争取一定的时间,便于后金的后方部署。
因此,当建昌的蒙古人请求援军的话,锦州等处的后金驻军,一半的可能是抱定“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另一半的可能,即便出兵的话,也只会出动三两千,而且一旦半路遇到截击,他们很可能就会立即掉头。
所以,在施加足够的压力的同时,只要给守卫建昌城的色楞留出足够的时间,他最终的求援目标,还是指向皇太极。
皇太极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派出一部分兵力回援,另一种是将随军的苏布地所部派回。但是,苏布地所部不会很多,势必还要加派一些其他的蒙古人部队随同回援。
当然他还有第三种、第四种选择。
第三种选择,是在沈阳、辽阳等各地重新纠集一部分兵力,支援建昌城。但是,皇太极此次出兵朝鲜早已纠集了所能纠集的一切兵力,别说是沈阳附近,其他也基本都是只有守卫兵力了。
皇太极若是用这个办法纠集支援建昌城的兵力,敷衍的痕迹就太过明显。
第四种选择,就是置之不理,强力压制苏布地、或是其他蒙古人有可能的不满,一门心思将朝鲜半岛洗的干干净净,然后再返过头来。但是,这种选择所冒的风险太大,很容易招致全体蒙古人的不满,因此英明如皇太极者,多半是不会采取。
————
卢象升与何腾蛟拟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呈送宫中。
皇帝陛下批完了奏折之后,又叫王承恩将那个专门盛放机密文件的小匣子抱过来,他自己从腰间摘下一把钥匙,亲手打开那个小匣子,将里面的那份作战计划拿了出来。
王承恩一看,皇帝陛下这是有要紧事得处理了,于是,就挥退了侍候着的宫女和太监,他自己也在沏好了一杯香茗之后,远远地守在了门口,不得皇帝陛下的亲自召唤,他也是不得近前的。
皇帝陛下连夜阅览了整个计划,通前彻后考虑过之后,对几个细节地方修改了一番。如此一来,时间就过得飞快,况且他本来就是在批阅完了奏折之后,才开始阅览那份作战计划的,因此时间就更是要往后顺延了。
即便是往后顺延也倒是能够接受,怕就怕变成空欢喜一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以至于翊坤宫门口的那个小身影都发出了连连的叹息。
按照皇帝陛下定下的规矩,只要是圣驾在宫中,每位爱妃都是雨露均沾,依顺序侍寝的。
皇帝陛下定下了这个规矩,即便是贵为国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