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众多的部属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在推行皇帝陛下的旨意时,恐怕就会相当的掣肘。即便孙传庭本人对皇帝陛下的旨意非常的认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多少也会打些折扣。
而对于孙传庭来说,这样的顾虑就几乎没有,或至少说,顾虑很少很少。他年轻,他此前的最高官职是五品的稽勋郎中,他没有部署,更没有可以炫耀的战功……
徐光启相信,皇帝陛下肯定也曾考虑过孙承宗这个人选,可他又是如何确定孙传庭更为符合条件呢。
即便是自己这个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也还是在“孙传庭”这个人出现在“候选人”名单上、并且高居第一顺位之后,才能够辗转参透其中的奥秘,而皇帝陛下又是如何慧眼识珠呢。
想到这里,徐光启禁不住拿眼睛偷偷瞄了一下皇帝陛下。
这一番计较,即便是这副“三十来岁的面孔”,也都稍显稚嫩,两者都不是多么的“般配”,更何况其本人本来要说是二十来岁的人,也都显勉强……正确的说法是“至今未到二十岁”!
————
一半是为了转移后金以及蚁附的蒙古人的关注,一半也是因为的确要解决毛文龙东江军这个后顾之忧,在宁远城下羁縻多日,不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而且还付出极大代价的皇太极,就把剑锋回指辽东半岛。
皇太极的这一提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其他同在宁远城前线的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阿敏的一致同意。实际情况是,不走不行了……没吃的了,难道还真的要等到饿死人的时候再回转吗!
因为征收、输送军粮不利,皇太极震怒之下,已经砍了四五个协领的脑袋,而被都统看了脑袋的参领和城守尉不下二十个。
后金时期,都统是八旗的最高长官,满语称固山额真,设一人。然后设左右梅勒额真(后改为梅勒章京)各一人。到了以后的顺治十七年(一六六零年),依据汉语说法,改固山额真为都统,梅勒章京为副都统。
此处为了叙述方便,统一以都统称之。
都统的权利很大,执掌一旗之户口、教养、官爵承袭、军事训练等。此后京师满、蒙、汉八旗各有都统一人,品级是从一品,共设都统衙门二十四处。在各省置驻防八旗,辖兵两千名名以上者,以将军领之。
全国设将军衙门十三处,品级均为从一品,以满洲王公或亲信大臣兼任。各防以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一般将军与都统不并设,凡设将军处,下置副都统。在某些地区,副都统即为一地驻防旗长官。
协领是后金驻防八旗各旗所设职务,正三品。协领位在副都统之下,佐领之上。负责驻防旗之一旗军政诸务。
参领是后金八旗甲喇额真(甲喇章京)职官的汉译名,品级为正三品。副参领为正四品。后来京旗每旗下分五参领,每参领下辖佐领若干。
城守尉是后金八旗驻防将领官名,正三品,负责重要府州防卫,其与副都统等。全国共设城守尉衙门十六个。城守尉所领兵一般为数百人,少者百余人,个别地方也有超过千人的。
佐领就是即是牛录额真,或称之为牛录章京。
早期的后金社会,出兵或狩错时,按家族村寨行动,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箭主之意)。
大明万历二十九年(一六零一年),努尔哈赤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作为基本的户口军事编制单位,始正式成为官名。天聪八年(一六三四年),改称牛录章京。入关之后,改为汉称的佐领,正四品。
佐领若是驻京师者,则置於参领之下。驻防,则置於协领之下。战时是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也是社会与军事组职名。
牛录是八旗的基本单位。早期的满族社会,它兼有行政、生产、军事三种职能。入关後军事职能增强,生产职能逐渐消失。皇太极时,每佐领壮丁约略两百人。此后多有减少,大概也维持在一百四五十人左右。
因此,在皇太极时期,都统的地位还是很牢固的,因此皇太极不能对他们怎么样,有气也不能对着他们撒,只能是冲着之下的协领来。
而板子虽然没有直接打在都统的身上,但是他们也并非不知其真正用意,因此也把怒火发泄到更低一些的佐领和城守尉的身上。
其实,要说起来,也不能怪罪皇太极和都统们大光其火,的确是前段时间,后金大军的后方实在闹的忒不像话——好不容易征集了那么一些粮食,不留神就被烧了精光;好不容易要将粮食送到前线了,半路上却又被截下,最后的结果也是一烧而光……
其他的像什么村镇被袭击,老幼妇孺被斩杀殆尽,稍微可以当做人吃马嚼之物的,也悉数被毁……此类事情,几乎无日无之,令人防不胜防。
而且那些袭击者飘忽不定,来去如风,根本无法捕捉到他们的任何讯息。
后来他们闹腾的多了,也慢慢找到了他们的一些规律。可他们就像是一条条滑不留手的泥鳅,等闲无法捕捉到他们的踪影。倒是在无意中与其不期而遇了几次,可因为事起仓促,对方的单兵能力也是十分的强悍,因此后金也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毛文龙……东江军……”在公开的场合,皇太极认准了这些骚扰都是来自毛文龙的东江军,也再三给在辽东半岛负责封锁的三大贝勒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