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嗐!东子,咱东家不会笑话你的。”意识到自己说的话让外甥难堪,刘张氏倒是觉得没啥:“东家,我就照直了说了,我回娘家的时候喝了几口烧酒,这脑子就懵了。给人家吹牛说我和东家您是说的上话的,还说东家您有多能干,谁跟着您都能过上好日子……总之当时越说越高兴,也不知道自己这嘴里到底都说了些啥呢,这不,今儿人家都过来了……我……”她有咽了口口水,不好意思说下去了。
原来是这样。这些人都是来自己这里找活儿干的。姜暖笑眯眯地望了大伙儿一圈,然后拉着刘张氏的手热络地站了起来。她可是不能再坐这个石凳子了,现在她觉得屁股已经冻成了一块钢板了!
借着与刘张氏亲热的姿势站起身,姜暖拉着她坐到了自己方才坐的凳子上,用手按住她要起来的身子,很热情的说道:“嫂子这么说不算吹牛,咱们就是能说的上话儿的。”
一句话立时让刘张氏感动地愣住了,半天不知道说啥好。
“既然都是嫂子您介绍来的,我虽然对大家不熟悉,但我信您的人品。你们都到庄子头上青山家去找青山登记一下,报报年岁名字。”
昨天她就和青山粗粗地讲了一些自己今年的新想法。要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需要招进些新人来。他们分了工,姜暖主外青山主内。所有招人记账收银子以及每个月给大家发月份银子这些零七八碎的杂事都交给青山处理。而姜暖将集中精力‘开疆扩土’,主持大局!
“都收下了?”刘张氏带来了七个人,只有她外甥是男的。点心作坊那边能收下这么多人么?
姜暖示意大家先安静的坐下,因为有人已经心急火燎的奔着院门去了,唯恐登记的慢了东家就不要她们了。
“坡头村离咱们这里有多远?你们每天上工来方便么?我这里倒是有个院子可以住,问题是这些嫂子婶子们有几个家里是离得了的?”姜暖看着她们问道。
女人不挣钱,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观念里甚至还认为生女儿是赔钱货,可大多数女人,尤其是农村的女人在家里要干的活儿比男人还多。她们都要挑起家里所有的家务以及养育孩子的任务。没日没夜地如此操劳一生,很难有几个身体没有病痛的。大多在壮年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果然,姜暖这么一问,便有两三个人僵在了那里。今早天才亮她们是凑了钱包了一辆驴车来的尚武庄,当时脑子一热只想了这里有银子挣,可人家说的是实情啊,来回一趟要两个时辰!天天包驴车可是包不起的……
“嫂子,您把咱作坊里的规矩和大伙都说说,愿意来的,身体没有病患的,就到青山那里去登记。暂时来不了的,也不急。啥时家里脱得开身了再过来也不迟。我这里帮工不是坐牢,每个月都是有两天休息时间。大伙儿想好了再决定。”
人员的稳定是经营的基础,不管现代古代都是如此。姜暖这里也是需要稳定的人手。总不能才教会了做点心,家里这事儿那事儿的耽误了工作吧?
亲自到旁边的院子里包了几包点心,姜暖给每位坡头村的人都带上一份。人家是冲着刘张氏的那张嘴来的,自己不能扫了她的面子。
刘张氏平日和姜暖说话接触的机会并不多,两个人充其量也就算是半熟而已,她实在没有想到东家能对她这样,真是太让她长脸了!在同伴面前洋洋得意的同时她心里的那份感激已是溢于言表。
七个人留下了五个。他们都坐着包的驴车又回了坡头村。先回去收拾好了再来。
这一趟在姜暖的作坊里他们也是开了眼界的,再加上东家送的村子里的人谁都没有吃过的点心,以及姜暖给出的比镇子上任何一家打零工都要高出不少的工钱,可以想象这次出行对这个山村的震动会有多么巨大。
送走了刘张氏众人,姜暖关了院门一头扎进屋里写写画画起来。半个时辰后,案几上铺着的一张宣纸被她写的满满堂堂的,上面都是她罗列出来的需要做的工作计划。
好脑袋抵不过一个烂笔头。这是姜暖养成的为数不多的好习惯之一。她善于记录和整理文字,如此按照计划一条条地按照轻重缓急来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从而让生活变得更加的有条不紊和从容。
拿着那张纸,姜暖从头到尾又仔细的看过一遍后,才在那些文字的前面编起了先后顺序,落到第一位的还是那个一直无法解决的修路问题。
“娇娇娘可是个硬骨头啊!这女人一天到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天天躲在她的小院里,连个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我要怎么去说服她呢?”把毛笔插在自己的头上,姜暖托着下巴沉思:“我要是青水就好了,那俺就色诱去……”
忙碌了大半天,看着天色不早,姜暖想着要煲些浓汤。反正自己和阿温也是要吃饭的,她索性就每天多做些,大家一起吃,也省的那孩子别扭。
她看得出来,巧心是不愿意别人把他当做病人来看的。
一个身子都不完整的男人,再连建康都没有了,那他就是一个废物,活着还有什么用处?这便是巧心的想法。姜暖暖时间内很难改变这些,因此只能更加小心的维护着他可怜的自尊。
今天在皇城里她采买了不少煲汤用的食材,洗了一把干淮山,放在灶台上,姜暖把两只鸡骨头丢在锅里煮着,灶膛里看看炉火还能坚持一阵,她放了好汉在院子里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