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奥古斯都>231.自斩臂膀(一)

李尔多率领大军回到罗马。本欲商议进军希腊半岛的事情,帕布留斯找到李尔多道:“如今连年战乱,百姓不思耕种,粮食大多从阿非利加运来。大将应该停止战事,发展生产。”李尔多道:“我从卡普亚缴获粮食颇多,是能够维持去希腊半岛的两个兵团的。”帕布留斯道:“那粮食都是希腊人从南方公民手中掠得,将军若是用在军队之上,那么要任由南方人饿死么?”

李尔多这才罢战事,在卡普亚划出一块地方建立兵屯。让士兵战时为兵,和平时便从事耕作。埃及密探将此事报告给埃及国王:“如今驻守在卡普亚的两个兵团弃兵刃而拿农夫,阿非利加土地肥沃,若无阿非利加,罗马人早已经饿死了。大王不图,早晚必后悔。”

埃及国王克拉特图斯听之,于是从亚历山大城征兆四个长枪兵团,一个骑兵兵团,共计四万人,召回各个港口的战舰和商船,沿着海岸,一路直发,准备直击阿非利加的省会迦太基城。迦太基港口上,货物堆满,其中大都是运往罗马的粮食。大家看到埃及的战舰漂浮在迦太基城周围的海岸线之上,将触眼可及的海面全部铺满了,纷纷惊恐逃入城中。

迦太基城通过贩卖粮食,罗马虏获的大量金币流入迦太基,此时的迦太基已经成为一座富有的城市。此时迦太基府库中金钱充裕,布鲁图斯更是一位好总督,利用这笔钱,兴修道路,水利和学校,可以这么说,阿非利加已经成为地中海文明最发达的地区。这就像是一块肥肉,罗马已经收不住,因此把埃及人吸引了过来。

埃及人四万大军,将迦太基城团团围住。布鲁图斯在埃及人包围之前,已经平派使者快船到罗马去,将此事通知李尔多。李尔多听到使者汇报,大怒:“我本想安宁人民,奈何埃及人不容,那就让埃及人面临罗马兵团的怒火吧。”李尔多已经重新披挂上马,身背重剑。却被帕布留斯拦挡在大街之上:“罗马能够得到安静,是因为大将在的缘故。如今大将若率军远征,若是胜利则可,若是失败,则恐埃及人乘胜追击,整个意大利半岛都不属于罗马人了。”

李尔多道:“若是达拉马或阿雷斯在,我是不会亲征的。如今达拉马战死,阿雷斯不知所踪,我又能如何呢?”帕布留斯道:“大将忘记了提贝斯了,其人成熟稳重,颇有机智,若能用之,何必担心埃及人呢?”李尔多这才想到提贝斯,只是想到自己曾在病危时提议立他为继承人,事后双方又都故意不提,但仍是有一根刺在。所以对提贝斯一直不肯重用。如今,李尔多还是有些犹豫。”

帕布留斯道:“军情紧急,大将何必犹豫!”李尔多乃从之,写下任职令,任提贝斯为将军,调拨留守在卡普亚的一个兵团归其部署。提贝斯在撒丁岛接到李尔多的任职令,但并没有往卡普亚去,而是写了一封书信与李尔多:“如今意大利南方稳定,若无两个兵团镇守,则盗贼又会四起。西西里人民风古朴,可堪征用,请大将授我征兵之权,则打败埃及人不难。”

诺澜在旁,看到信上内容,制止封装:“你如此写信,大将定会猜疑你。不如听从大将命令,方可保全自己。”提贝斯微微一笑,道:“为将者,所图保家卫国。罗马城中,也有明白我心意之人。”遂封之,令使者送到李尔多跟前,皮诺留守撒丁岛,自己带领诺澜来到西西里征召士兵。

西西里岛大致成三角形,与迦太基隔海相望者,是利利俾城。提贝斯准备从利利俾城征兵一万,基本清空利利俾城内所有的壮年劳动力。提贝斯之所以从这里征兵,是因为得知这里还保存着改革之前的兵制,拥有罗马城邦时的风气,每个公民家中还保存着盔甲兵器。在改革之前,能够自备全副武器和盔甲的市民才能成为罗马公民。

提贝斯从这里征兵,便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但是来应征者寥寥。就在提贝斯愁眉不展之际,诺澜将一张新的征兵启示贴在了城墙之上各处:想发财么?那就加入提贝斯旅游团么?探寻埃及法老公墓珍藏之地。即使你在旅途之中翘辫子也没有关系,这里有皮诺商会的商业保险,死亡者可得到优渥赔偿。具体赔偿如下:死于还难者,赔偿十个金币;死于与埃及人斗殴者,赔偿二十个金币。

这份启示贴在墙上,很快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拿着短剑,标枪,盔甲,要求加入提贝斯旅游团。这么高的死亡赔偿,自然能够吸引许多人前来报名,要知道如今埃及人围住迦太基城,待迦太基城破,第二个遭殃的便很有可能是他们。之前之所以不参加,是因为可以逃亡叙拉古或墨西拿等地。

但一次移民,富翁往往沦落为中产者,中产者沦为贫民,贫民沦为奴隶,奴隶也只能沦为奴隶。因为拥有武器的骑士阶级此时便愿意加入军队,及时死去也能够有一笔优渥的赔偿,何乐而不为呢?提贝斯当即征兆了一万多人,按照装备,分成两个兵团,一个重步兵团,一个辅助兵团。

李尔多在罗马收到提贝斯的书信,对帕布留斯道:“提贝斯这是在向我提条件啊,可见其为人了。”帕布留斯道:“军团调拨耗费日期,提贝斯也是为战事着想,请大将应允。”李尔多道:“非我心中不愿,只是匆匆征兆的士兵,怎么是埃及人的对手呢?若是战事开始受挫,鼓舞士气又要耗费时光了。”帕布留斯道:“我料提贝斯必有自己的见解。


状态提示:231.自斩臂膀(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