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映现场内,面对观众们的指责,还有议论,相对于易飞扬的淡静括老戏骨马克斯在内,表情是极为的紧张,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电影完整版,听到下面观众的议论声,他们的心里也很着急。
而作为易飞扬徒弟的詹姆斯-温却也有些不太理解,师傅为什么不把这部戏的节奏剪辑得快一些呢,像这种人物对话,固然很重要,可也没必要这么磨叽呀。
事实上,前世的时候,詹姆斯-温剪辑后的电影版本,节奏要比易飞扬的快的多了,真得没易飞扬这么“啰嗦”。
不过他们根本不知道,这都易飞扬故意这么做的。在剪辑这个开头片段的时候,易飞扬阅读了美国很著名的恐怖心理专家的著作,其中对于恐怖指数怎样才能不断提升,怎样才能引导这种恐怖感觉爆棚,专家给出这样的解释。
当你睁开眼就看见一具模样狰狞的死尸时,你的恐怖指数可能是47;当你睁开眼,间隔三分钟后,再猛然看见一具模样狰狞的死尸时,你的恐怖指数可能就是57,当你听着柔美的音乐,舒适无比地躺在床上,睁开眼熟悉了周围安全的环境后,再猛然看见一具模样狰狞的死尸时,你的恐怖指数可能达到87!
易飞扬阅读完这篇文章以后,就做出了决定,将这个片段的节奏放得舒缓一些,让观众们看了精神会松懈,大脑会丧失警惕,然后再……
大屏幕上,随着雷-沃尔纳饰演角色的回忆,剧情一下子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观众们劲头也被吊起来了。
“哇,这才有点意思!”
“是啊,剧情才开始啊!”
“期待后面更精彩!”
观众们心中隐隐地念叨。
镜头不断在回忆和现实中切割,转换。
很快,倒霉的家伙被关在铁笼里,旁边放着神秘杀手的录音,观众的心思也为他紧张起来。随着游戏时间的到达,笼子中的人还没有拿到钥匙,伴随着电影配乐,发疯地撕扯着铁丝网,渐渐变成血人,直到死亡。
“哦,上帝!”
“哦,我的天啊!”
这叫喊声仿佛如病毒般传播,面孔开始发白的观众们叫喊声越来越大,而那些女姓观众原本还强行压抑,听到边上都是如此惊恐的叫声,反而放开了,不约而同地在某个死亡机关画面前,开始惊声尖叫!
尖叫声一开始还只是一两个人,三四个人,慢慢地人数越来越多,此起彼伏!
实际上,在电影院看恐怖片,大声尖叫,是一种非常“酣畅淋漓”的享受。
假如你在电影院中这样叫喊过,就会理解那种集体发出惊呼声的快~感。
仿佛一大群人在玩云霄飞车,近距离接近死亡,但却不孤单!
是的,我们是一大群人,就算死神来了也不怕!
是的,我们是一大群人,就算银幕上的恶魔钻出来,我们也不怕!
这种很微妙的心理暗示,使得在电影院观看恐怖片,成为一种神经按摩般的享受。
你的神经忽而紧绷,忽而松弛,有节奏地弹奏着恐怖的乐章,这就是恐怖片之所以会受到欢迎的根本原因。
再说此刻,整个电影院内,几十位尖叫的女生,让其它的男人都别扭地缩了缩,偶尔有几个胆小的男人甚至顾不上脸面,也跟着那些女生一起尖叫起来。
“啊啊啊!!!”
“哦,上帝,哦!”
各式各样压抑不住的惊呼,各种各样兴奋而恐惧的叫喊声,此起彼伏。
平时,男孩们都愿意带着女孩来看恐怖片,就是想看着女孩吓得哇哇大叫,然后钻进自己的怀里,可《电锯惊魂》完全不同,当那些女孩子们白着脸钻进怀里时,男孩们根本没了趁机揩油的心意,只是抱紧了女孩,仿佛自己就是电影中的受刑的人一般紧张无助,眼睛只是牢牢地盯着屏幕,把这大好良机扔到九宵云外!
之所以会这样,缘于易飞扬高超的剪辑技术。为什么奥斯好金像奖为设置“最佳剪辑”这样的奖项,原因很简单,剪辑很重要,关系到一部戏的生死存亡。
如果说导演拍摄的都是片段,都是镜头,那么剪辑就要把这些片段和镜头组合起来,讲叙一个漂亮的故事。
而一个故事能不能讲述的精彩,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观众们代入进去!
是的,就是代入感!
对于代入感的阐述,易飞扬的理解是,当自己把剪辑好的片段重复地播放三遍,还能受其影响,那么就说代入感很强烈,反之,如果看上一遍就不想看了,那么,糟糕了,还是把它pass掉吧。
正是这种强烈度带入剪辑,使得易飞扬这部《电锯惊魂》能够捕获所有观众的心,让他们把自己和角色换位,比如银幕上主角在忍受机关的折磨,观看的观众们就也会产生心理上的“疼痛”,这种疼痛看不到摸不着,却很折磨人。
大屏幕上,影片一秒一秒地播放着,镜头不断地变化,紧接着连续两次的游戏杀人,让观众深深感到震撼了,呼吸也急促了不少,看样子压抑的很辛苦。
特别主角“阿斯曼”为了活命,从死者肚子里拿钥匙的画面,身体的器官伴随着鲜血完全表现出来了,更是让一些观众的承受能力一下子的崩溃了,易飞扬竟然还听到剧院里面传出几声的呕吐声音。
北美恐怖电影与东方恐怖片最大的差别就是,对于画面的恐怖处理。
东方恐怖片,包括曰本恐怖和韩国恐怖,以及泰国恐怖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