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庚子猎国>第636章 再战英军(二)

英国人的威胁一出,全世界都看衰中国,甚至扬言只需要三个月,中国就会成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

中国如果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最先不答应的就是德国,德国虽然上次败于中国,然而他们在营口却得到了一块中德友好经济专区,而他们依旧保有青岛的租界,可以说,实际上德国输了战争,却得了实惠德国也因此从中看到了一种其他的殖民方式,那就是将中国变为德国的属国,如果一旦这个计划成形,那么德国就相当于拥有了四亿五千万的属民

另一个不乐意的就是美国人了,中美之间的贸易在曹跃掌权之后如火如荼,尤其是中国向美国人购买了大量的柴油,美国人在菲律宾的殖民地所生产出来的汽油,有百分之五十卖给了中国,因此一旦英国人打败中国政府,美国人的生意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于英国人会故计从施,将美国人的一切生意从中国赶走——就像是在印度一样,美国人的政治影响力和生意,完全无法进入印度以及印度支那

美德两国立即干涉其中,要求英国人不要感情用事,要求调查清楚,并且要求中国赔礼道歉,平息英国人怒火

曹跃不是慈禧太后,不是咸丰皇帝,他很清楚,英国人这个世界带头大哥,是绝对不会真正的发兵进入中国的并且判断,中国和英国人的战争与争斗不会是一场大战,不会是一场生死斗,充其量也仅仅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以及经济上的制约反制约

英国已经从中国的经济复苏之中受到了益处,中英双方贸易在曹跃稳定了政府,尤其是战胜德国远征军之后,以每年650的度爆发性的增长仅仅两年时间,大量的英国产品进入中国,大量的中国陶瓷、丝绸、猪鬃、字画、茶叶、棉花、珍稀矿石也增加了三倍以上这些商品带给了中国百姓和英国百姓以便利,如果因为战争导致中国经济受损,英国也必定受到极大影响

尤其是中英之间的许多贸易关系,另外中国的东西大铁路与南北大铁路的承建,也是有英方来负责一旦英国和中国发生大战,大铁路计划势必受到影响,而中国经济也会遭受称重打击

所以中英矛盾爆发之后,曹跃立即要求杨度,指挥报纸全力宣传,英军入侵西奘,屠杀西奘人民,遭到西奘军民反击的消息

英国人反而指责中国挑起战争的内容,将百姓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英国人身上

所有报纸全都用头版头条写出来中英关于西奘的战争,中国百姓骄傲之中带着气愤,但是对比以往的洋人入侵,这次洋人入侵的反应反而买有那么激烈

一来许多百姓甚至不知道西奘在哪,二来就是我们打赢了

是的,打赢了

不管怎么说,洋人入侵也罢,洋人恃强凌弱也罢,曹跃的一句中国虽大,然无一寸土地多余,痛击英军的壮举让百姓们拍手叫好

中国的百姓们的确是太容易满足了,甚至已经忘记了发生在辽东的日俄之战,而此时日俄激战正酣,双方死伤惨重

曹跃接下来将中英之间的交涉交给了宋育仁,让宋育仁去和英国佬好好谈谈他一方面要求各地加强戒备,防止英国人的进攻,一方面给驻扎在西奘的第25集团军,让他们不要辜负自己国家的期望,如果英国佬再来,你们不要客气,狠狠地打

随后,曹跃又一次将目光对准了日俄战争,张荫恒向他报告了一些较好的消息,比如因为朝廷的极力宣传,再加上辽东激战导致中国百姓的大量死伤,即便是再珍惜土地的百姓也西知道应该保命要紧,于是在开春之后,越来越多的辽东百姓涌入辽河以西

人口骤然增多的确有很多麻烦,但是多的是带来了劳动力,此时恰好是东北的农耕时节,张荫恒批准允许在靠近蒙古王爷的操场林地里开荒种田,种子一些生长周期较短的土豆玉米高粱米等农作物

随后,东北军区的招兵榜也张贴下来了

招兵了

不想给家里添麻烦的,来当兵啊

冉东向曹跃提出,在东北增加五万预备役部队,曹跃特别批准额外资金,用于建立预备役,建立战地医院,修建防御工事

冉东得令之后立即从百姓中挑选轻壮,组成五个集团军的预备部队,并且以工代赈修建防御工事,增加五个预备役旅,分别是354旅、364旅、374旅、384旅、394旅,每支部队10000人,总计50000预备部队,并展开军事训练

而为了防止日俄以及土匪流窜到辽西,冉东随即组建辽河巡防队,并通过英法德友好经济专区向三国订购80艘快艇组建巡防队当然,巡防队的任务之一是拦截土匪和日俄溃兵,任务之二则是接受难民,配合官府,任务之三便是渡河侦察敌情冉东特地请本地出身的军官张作霖兼任出任河巡防司令,张作霖拍着胸脯保证,一定会完成此任务,不负冉司令的器重之恩

英国政府果真没有向中国贸然宣战,尽管在英国国会中保守派有很多强硬的声音发出,然而大多数上议院贵族议员还是非常明白,中英之间不可能发生战争,跟不可能让战争发生在中国南方那么能否像是鸦片战争一样,直取北京呢?当然也不行

今非昔比,尽管大清帝国已经尽丧民心,然而曹跃执政之后,百姓们的认同心骤然增多英国政府如果贸然进攻北京,势必会让大英帝国陷入泥潭,因此英国人如今非常尴尬

现在,时间已经到了冰雪融化的季节,尽管西奘气温依


状态提示:第636章 再战英军(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