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喋血争锋>第三十六章 薛乞罗

通辽城还能凭借高大的城墙以及城墙上众多的防御武器死死地抵住蒙古大军,但是通辽城东面二百里外的怀安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怀安城虽说是通辽镇守府内的五城之一,但是怀安城却是五城建城时间最短同时也是防御能力最差的。通辽城是通辽镇守府的中心城池,同时也是通辽镇守府内的物资装备集中之地,一般关北道向通辽镇守府运送物资,都是途径锦州城、绥西县城,再到通辽城。因为绥西县城至通辽城足足四百里,转运非常不便,而且在通辽城以东的广大通辽镇守府地区却没有一座城池,这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十分不利。因此在关北边军扎关北道之后,考虑到实际情况,王成龙就在绥西县城至通辽城一线的中间地区修建了一座城池,来作为物资装备的中转站,同时也作为通辽镇守府东部的中心,辐射通辽镇守府东部地区。

怀安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城池相比其它镇守府内的几城来说要小得多,城墙高两丈,没有修建护城河,怀安城里储存着不少的物资装备,但城墙上安装的防守器械却并不多,因为只要有通辽城在,怀安城就没有防御大股敌人进攻的可能,而一旦通辽城被攻破,怀安城也就没有防守的可能和必要了。可以说,怀安城是依附于通辽城而存在的,但老天却偏偏和怀安城开了个玩笑。

原来在蒙古大军抵达通辽城之前,镇守使胡广涛就已经下令放弃怀安城,但是怀安城和赤峰城、宣化城不同,这里储存了不少的物资装备。怀安城守捉使华同庆在接到命令之后,就组织守军以及城内民众开始向绥西县城转运物资装备。六天之后,绝大部分的物资装备以及城内民众都已经转移,最后一批物资也已经装车,正准备全部撤往绥西县城。但是这个时候蒙古人分兵了,如果是别的的蒙古将领领兵而来的话,那蒙古骑兵刚离开通辽城下蒙古大营时也就被华同庆派出的探哨给发现了,但是偏偏领兵的却是同骨部的少族长薛乞罗。

薛乞罗有一半的大夏人血统,他的母亲本是幽燕道一名大户人家的女儿,在一次蒙古人南侵时被薛乞罗的父亲阿史那掠去,因为貌美,被阿史那纳为妻妾,一年后就有了薛乞罗。薛乞罗的母亲在被掠走之前,在家乡有一已经私定终身的情郎在幽燕边军中做校尉。这名校尉也是个痴情之人,在得知薛乞罗的母亲被蒙古人掠走之后,就从军中私自离开,一个人到东大草原上去寻找心爱之人去了。老天总是会被痴情人所感动,十年后的某一天竟然被他寻找到了,薛乞罗的母亲虽然也被他的痴情所感动,但是她毕竟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十年,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当然不会跟着这名校尉离开。这校尉果然是痴情之人,竟然委身做了一名同骨部的奴隶,只为能守着自己曾经的恋人。但是因为薛乞罗母亲的关系,在同骨部里也没有谁敢拿他当奴隶对待,于是这名校尉就成了同骨部里一名独特之人。而这名校尉也把对薛乞罗母亲的爱恋转移到了薛乞罗身上,把自己在大夏军中所学都教给了薛乞罗。薛乞罗从小就聪明伶俐,一边跟着族人练习骑马、射箭、摔跤,一边跟着母亲读书习字,后来自从跟着这名校尉学习武艺、兵法、阵仗等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很快就从阿史那的几个儿子中脱颖而出,十八岁就成了同骨部第一勇士,二十岁时就和拙吉的大帐兵大统领马里汉、普固部酋长乌图并列,成了蒙古汗国中威名赫赫的三大勇士之一,被誉为蒙古汗国年轻一辈的第一人,是蒙古汗国中无数青年的偶像。薛乞罗同时也是蒙古汗国内少有的即熟悉蒙古文化又熟悉大夏文化之人。

这次阿史那因为有病在身,无法跟随拙吉征战,就让薛乞罗率领一万三千名同骨部铁骑跟随拙吉出征。蒙古大军在通辽城下分兵之时,拙吉本意是让薛乞罗率领同骨部本部人马以及一万七千附属人马到怀安城下走一圈,如果大夏人没有放弃怀安城的话那就把怀安城攻下来,夺取城内的物资装备,如果怀安城已经被放弃的话,那就赶去绥西山区去和仆罗部的铁勒乌汇合。

薛乞罗在率军离开蒙古大营之时,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分出同骨部三千本部骑兵先北行三十里,然后在转头快速奔向怀安城,而剩余的两万七千人则在他的率领下徐徐的向怀安城开进。而华同庆派出的探哨完全被薛乞罗率领的主力所吸引,根本就没有注意北去的三千骑兵。等到华同庆得到三千骑兵的情报之后,这时三千骑兵已经离怀安城只有五十里了。

华同庆计算了一下路程,不等自己把这最后一批物资及民众护送到绥中前线,就肯定会被这三千骑兵撵上,他也是征战多年,知道在野外和蒙古骑兵交战会是什么后果。因此就一咬牙,不走了,就守在这怀安城。

华同庆虽然是通辽镇守府四大守捉使之一,但是因为怀安城处于通辽城的后方,所以怀安城只有一府千余守军。他也知道就凭这一千人根本就无法守住怀安城,但是死守怀安城总比在野外被蒙古骑兵给撵上要好得多。就命令所有已经装车的物资装备全部卸下来,能装到城墙上的全部搬到城墙上去,其余物资除了留下所需之外其余的全部集中一起浇上火油,一旦怀安城被攻破就一把火烧掉,绝对不能留给蒙古人。他已经做了必死的准备,就在这怀安城和蒙古人死磕到底。

华同庆站在西门


状态提示:第三十六章 薛乞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