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红星传奇>第一五四七章 内战阴霾

spn感谢书友暗夜v猫猫、寂寞星辰112、啊呀爽啊投票支持,感谢书友审判者高达、刀剑如诗、爱吃蛋挞、死人大头的古典各打赏100币!

几乎是在王老虎特战一编队在母子泊动手的同时,赵勇刚、赵治宇、李水牛、李山柱率领的由特战二中队、三中队、狙击一中队、三中队、一团二营、三营也在库页岛南部中心城市丰原市西面的海防阵地动手了。赵勇刚他们的运气比较好,特战二编队完成伞降、发起攻击了,日军都没有发现。这样一来,特战对河狙击队的战士们不用明着干了,都是以小队为单位,枪上扭上消音器,向日军海防工事摸去,悄悄的送鬼子上西天。等到一团二营、三营扑上去动手的时候,小鬼子海防工事上的哨兵、巡逻队都已经见天照大神去了,我军顺利控制了登陆点。等到拂晓渡海船队抵达、轰炸机群开始轰炸的时候,那都是朝着丰原日军增援一线阵地去的小鬼子打的。

率领部队登陆的百战名将符竹庭上岸后,当即指挥部队向丰原市发起了攻击,再特战二编队引导下,攻占了丰原。

接下来就是东北边防军的活了,有左权坐镇指挥,有程翠林、符竹庭这样的名将率军攻占,而且还能得到源源不断的增援,全面解放库页岛指日可待。

完成了协助我军登陆库页岛作战任务的特战编队,奉命返回徐州待命。[

库页岛上有苏联红军修的机场。也有日军修的机场,特战编队来去如风,顺当的很。

这段时间,国共双方一直在打口水仗。

日本外相东乡茂德发表广播讲话后,在重庆的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干了三件事,一件事是针锋相对,发表广播讲话,宣布国民政府拒绝日军一切关于撤军何谈的祈求,日本必须条件投降;第二件事是下令国军各战区对华中、华东、华南日军发起反击;第三件事是召见中共和八路军驻重庆代表董必武,要求中共维护抗日团结统一战线。不要做有损于国家统一的事,不要破坏政令军令统一,不要损害领袖权威,不要拉拢诱骗国军部队加入中共军队序列,中共必须条件释放阎锡山和傅作义以及阎部、傅部高级将领,必须停止对阎部、傅部的渗透和武力胁迫,将晋绥军、国军第三十五军安全的交给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指挥。

我军顺利消灭日军关东军、华北方面军就已经让蒋介石震惊的以复加了,阎锡山和傅作义的南进作战通电更让蒋介石寝食难安。这说明阎锡山、傅作义投向了中共怀抱,晋绥军和傅作义的三十五军已经与中共的八路军、东北野战军、新四军合流。只是中共碍于团结抗日大局仍然保留各部队原有番号而已。

戴笠的军统在阎锡山部、傅作义部都有秘密特工人员,但是阎锡山和傅作义接到刘一民电报到石门会见中共领导人这样的机密。他们也不可能知道。他们知道的是阎锡山、傅作义从石门回去后召开骨干将领会议的详细情况,而且及时密报戴笠,蒋介石自然也是知情的。

蒋介石现在心里已经是怒火万丈了,因为中共继一统大东北地区、蒙古地区后,又统一了华北地区。整个黄河以北地区、陕西地区、山东现在都成中共的解放区了,再打下去的话,以中共军队的实力,长江以北地区、甚至是华东、华南地区都将沦于中共之手。抗战几年,拼来拼去。国军将士血流如何,到头来却让中共发展壮大到实力凌驾于国民党之上的地步,这是要亡党亡国啊!

蒋介石是懂战略的,他已经看出来侵华日军不行了。就算国军按兵不动,华中、华东、华南的日军也不是中共南下大军的对手,等中共消灭了华中、华东、华南日军,这些地方就会象东北、华北一样。成为中共的解放区,国民政府和国军只能局促于西南一隅,就算是未来和中共撕破脸,打内战。也讨不到好去。因此,他果断拒绝日本的谈判乞求,并果断下令国军全线反攻。

蒋介石觉得东乡茂德广播讲话中有一点讲的真对、讲的真好,那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侵华日军和国军搏杀的结果,是让中共坐大,搞不好就会出现江山变色、政权易手、亡党亡国的惨剧。

蒋介石怒火攻心,就不想想,凭他的国军能消灭了关东军和华北方面军么?日军之所以发动日苏远东战争、太平洋战争,除了日本的战略思想和利益因素外,说到底就是日军打心眼里看不起国军的实力,没有把国军当成势均力敌的对手,仅用一部兵力就可以保持正面战场上的主动权,由余力去扩大侵略。要是没有我党我军坚持华北抗战、刘一民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哪里会有现在的抗战局面!要知道,历史上1942年是抗战最艰苦的年度,不要说国军被日军压得喘不过气来,就是我党我军,也是根据地大幅缩水、不得不精兵简政。

蒋介石也好,主席、老总也罢,他们都不是穿越者,自然是不知道原来的历史是怎么回事儿了。

对蒋介石的理指责,董必武一一据理反驳,弄得蒋介石看董必武的眼神就象刀子一样,恨不得把董必武当场杀死!

蒋介石召见董必武没有结果,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就给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发来电令,命令已经渡河南下解放郑州、和豫东、豫皖苏边区的第十八集团军各部立即停止南下,返回黄河以北地区,由第一战区蒋鼎文部向东进军,接防郑州


状态提示:第一五四七章 内战阴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