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女兵英姿>071章 给于婕的信
叫到时就向前移动。

这么一个有指挥的长长的单人纵队,穿过机场大厅时,就像一队不可阻挡的蚂蚁大军。

这和美国人的差别太大了。他们没人带着耳机,或是在玩手机,或是别的数码产品。他们的身材适中或许有点纤弱,却没有一个肥头大耳的。他们的行李装在编织袋里,有些人还穿着干活时穿的橘红色工作服、戴着橘红色的安全帽。他们都是工作在libya油田、铁路、基建和通信行业的工人。

中国政府已经包下了一队飞机将他们带回上海。中国政府这次沉着高效。从容不迫地将她的工人撤回安全地带,就像是在国家与工人之间有个不成文的协议:你在国外干活,我在后面罩着你。

中国的《人民日报》称,这是中国政府有史以来组织过的最大规模的最为复杂的海外撤离行动。中国外交部将此高效迅捷的撤离行动归功于‘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使得中国成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中受欢迎的一员’。

中国有5万工人在尼日利亚,3万5千在苏丹,还有4万在赞比亚,3万在安哥拉,2万在阿尔及利亚。以及数以千记的工人星罗棋布在整个非洲大陆。他们代表了中国工业、投资业、外交政策在非洲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在这里的国家力量。

但是最触动我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效率、秩序和冷静。没有人和航空公司人员争吵,不听指挥,大包小包地带东西。相反,他们只是排成单列的安静的队伍,每个人带着一个小行李箱,耐心等待别人叫他们做什么,去哪里。

我突然想到,这是否就是未来?

中国在西方转身离去时加大了在非洲的投资,中国企业也在拉丁美洲迅速扩张。他们对煤、铜、石油、铝矿以及几乎所有的矿物永不满足的需求。使他们变成了经济上的征服者。这支征服大军的前锋就是这些工人,他们的政府则张开了双翼,不管在哪儿都为他们提供保护。

我看到这支由200多人组成的安静的单列纵队,绕着圈地排到了机场大厅的免税店旁边,却没有人去瞧一眼那里面摆着的各种奢侈品,他们只是在等待一个拿着中国国旗的男人举起手臂告诉他们该往前挪挪。

我不知道,我心里对他们充满的是恐惧还是钦佩。但我认为,我们最好把他们拉到我们这边来。”

写完这段译文,蒲英放下笔,擦了擦手上的汗水。

由于天气太热。写字的时候,笔芯出墨总是比较多,一不小心就会花了。

在等着墨迹晾干的时候,蒲英又想起了一些外媒在对中国撤侨行动表示赞赏时。又将“中国威胁论”抛了出来。

这位马丁记者在文章的最后,显然也是这个意思。

真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这个问题上,贫穷落后的非洲人民,可比这些高高在上的洋大人们明白多了。

记得当年,中国海军首次派出军舰前往亚丁湾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时,就有媒体采访索马里驻中国大使。问他对西方军事观察家认为的“中国海军名为剿灭海盗实则是向印度洋渗透”的观点,作何评价?

索马里大使说:“这完全是毫无根据的指责,那些人显然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回顾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的那段历史就知道,中国海军在明朝时就非常强大,他们当时完全有能力占领印度洋地区的任何国家,甚至是更广阔的领土,但是他们没有。郑和的船队带着善意而来,他们没有掠夺任何东西,也从未贩卖过奴隶,他们带来的是文化交流。中国是令人尊敬的国家,中国文化是令人尊敬的文化。”

大使还直言:“索马里需要中国军舰来护航,对中国军舰没有上线,30艘甚至上百艘,越多越好,我们都欢迎。因为中国是最为可信的和平力量!”

正是因为非洲以及拉美等国家对中国的信任,才会不受西方所谓的中国施行“新殖民主义”论的挑拨,和中国开展广泛的合作,中国国企才能在海外包山包海包矿山,中国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养活十四亿的人口。

只是有些人总是喜欢“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骂那个像母亲一样的祖国!

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华母亲的孩子太多了,十四亿人啊!家里出几个逆子、不孝子,太正常了。

可是,一位真正的母亲。不会因为孩子不听话就放弃了他。

“你讨厌她,她在这里;你咒骂她,她在这里;你嫌弃她,她在这里;你需要她。她没脸没皮还在这里!!!”——这就是母亲!

想到这儿,蒲英又想起了于婕的妈妈不久前和自己通电话的情景。

她特别欣喜地告诉蒲英,于婕这次回来后的最大变化,就是变得孝顺了。

以前,于婕总是嫌自己的老妈太土气、太啰嗦。还没文化,所以除了跟她要钱时会喊声妈,平时都难得给个好脸色。

但是现在,她不但跟妈妈特别亲,也学着帮妈妈做一些家务事,还会陪妈妈一起逛街、一起看肥皂剧。

而且她对爸爸也不顶嘴了,还会在爸爸回家后,给他泡上一杯茶,给他捏肩捶背。

这些变化,让于爸于妈特别高兴。也对蒲英感激不尽,因为她不但救了他们独生女的命,还影响到了她的为人处事,后者更为难得。

不过,于妈妈也有一点烦恼,就是于婕又想当兵了。

她心里是舍不得女儿去当兵


状态提示:071章 给于婕的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