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仙侠修真>一品富贵>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葩(下)

赵匡义无忍,只好让老王替小宋写神道碑。老王不但真写了,还在文中对小宋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又对满堂宾客大发牢骚。赵匡义也苦逼了,看来你没有转性子啊,去滁州吧。

老王是奇葩,但有干实事的人。

一个醉鬼居然平步青云当了副宰相,一个混在官场中却还能那样单纯理想化的可爱……但还不算奇,奇就奇在最后一个人,霸道得让人发指,却让后人认为是天下道德君子的代表……

吕蒙正下去,吕端终于上来。许多人说吕端糊涂,赵匡义却很喜欢吕端的气度,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某些时候,也不得不佩服赵匡义的眼光。

在他临终前几年的人事调动,可以说十有九中。

上来的还有小寇。

不过吕端是平章事是首相,小寇是参知政事。后人往往对这两个职位有些糊涂,实际参知政事在中书做的事更多,甚至某种意义上也是对首相的一种监督与掣肘,不过参知政事有理事权,没有决事权,也就是重大的政务参知政事裁决好了,还要经过首相同意,方能执行,或者下达给地方。

小寇是大嘴巴,仇人多。

然而他心眼却不如张洎。张洎看准了这一点,但他比丁谓高明就高在他摸透了小寇的性格,断然不会替小寇掸胡子上的饭粒,并且反其道而行。

小寇重新上位后,张洎日夜坐曹视事,十分勤奋,小寇出入省门,他冠带等候,揖礼而退,不交一谈。

很勤奋的一个官员,并且是天下有名的老儒,不以老卖老。十分有礼貌,然而也不巴结。

寇准一看,这真是一个好文官啊。因此极力向赵匡义推荐。

赵匡义十分犹豫。

宋九看不起张洎将李煜那个金盆子拿走,赵匡义担忧的却是另外一件事。

李煜时南唐并不是没有名臣。如潘佑。若是李煜听从潘佑之言,发起改革,大哥未必能轻松拿下南唐。正好有一个官员,尹熙古担任翰林待诏。翰林学士是唐玄宗时,分为翰林学士与翰林供奉,翰林学士能参与起草诏书,翰林供奉就是豢养一些有杂艺闲人的所在,如李白就是翰林供奉,若真是翰林学士,他都没有有那么大的牢骚了。随着对宰相权利的掣肘分割。翰林学士权利越来越大,有的翰林学士有着草拟机密诏制的权利,甚至有机会与皇帝议论时政,它就是翰林待诏。

并且尹熙古是江表人氏,就是江东人氏。赵匡义便问他潘佑之死中张洎扮演的角色。

然而赵匡义不知道因为同是江东人氏,平时张洎善待来自江东的尹熙古、吴郢等官员,因此尹熙古回答道,潘佑之死乃是李煜气愤潘佑谏说太过刚硬,与张洎无关。

赵匡义释然。

因此不久将张洎提为参知政事。

同时又提拨了一个能臣李昌龄为参知政事,此人还有一个弟弟,李昌言。李昌言还有一个女婿……范仲淹!

不过李昌龄资历太浅了。

寇准少年得志,又有张洎支持,在中书声望越来越高。

而且小寇就是赵匡义朝末期三大奇葩之一。

他眼下一生只服半个人,那就是张咏,连赵匡义以及后来的赵元侃都不大服气,就不要说宋九了。天大地大,但还不是最大,就俺寇准最大。

敢藐视皇权也是一种进步,可这个风气却带着后来的北宋出现一个又一个奇葩。

宋九赵匡义都不算什么,就不要说吕端了。况且他又有“扶立皇太子。安定天下”之功。

所以赵匡义迅速察觉到这种矛头,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关系,让朝堂稳定,特别是这几年必须要朝堂稳定,因此让寇准与宰相吕端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

两人平起平坐吧,隔日轮流执掌东府,决策天下大事,来安慰小寇的心中不平。

实际小寇到了这一步,虽是参知政事,行的却是真正首相之权。

不过这样一来,两人两个思想,两种执政风格,难免让下面的官员产生了更大的疑惑,便纷纷向赵匡义反映。

赵匡义便将两人处理的奏呈拿过来看。

蛇无头不行,可蛇有两头,那个麻烦就大了,必须得明确那一个是真正的头。看了后,寇准、张洎、李昌龄三人有事要先请示吕端,经他同意认可才能向我请示、建言。

这说明在赵匡义心中,吕端理政能力胜过了寇准。

吕端最大优点就是大事不糊涂。

赵匡义承认了他的能力,关健有人不承认啊。或者自己用手腕将寇准弄下去,能不能弄下去是一回事,他也不喜欢这样做。况且现在寇准得宠。

因此手谕是手谕,实际做归实际做。

小寇不把手谕当成一回事,吕端无奈,只好谦让,每遇大事两人意见不合时,以寇准说的算。

但不得不承认寇准的本领,担任下级时能迅速将上级权利架空,担任上级时能让下级痛苦得仙仙欲死,担任西府宰相时能对东府的事务指手画脚,担任东府宰相时能将西府权利抢得一干二净。这一点连赵普都不能做到……

到了这一步,那该满足了,既然是宇宙第一大,那么公平安心地做事吧。

可是非也,得到了实权后,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

彭惟节与寇准相善,冯拯与寇准素来不和,两人分别转任为虞部员外郎与屯田员外郎,一个管林业,一个管农业。

彭惟节素来位居冯拯之下,按照资历冯拯


状态提示:第四百八十四章 奇葩(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