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回到清朝做盐商>第五〇五 井喷式科技发展
尼在加拿大用风筝牵引天线,成功地接收到了大西洋彼岸的无线电报。

试验成功的消息轰动全球。从1903年开始,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新闻,当天见报。

到了1909年无线电报已经在通讯事业上大显身手。在这以后许多国家的军事要塞、海港船舰大都装备有无线电设备,无线电报成了全球性的事业。

无线电报让全球通信变的更加的廉价实用。

如果要铺设横跨太平洋的有线电报线路,董书恒觉得还不如直接发展无线电报技术。

实际上这些技术就像是捅破一层窗户纸。

一但戳破了,就会获得井喷式的发展。

十九世纪末期的科技发展就是这样,不再向过去那样缓慢。

蒸汽机从发明的成熟经历了几百年。但是内燃机从发明到实用也只是不到几十年而已。

电力实用化之后,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更是向一下子冒出来一样。

人们发现自己的想法很快就会成为现实。就连那时候的科幻的设想都维持不了几年就能够被人们实现。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了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人类的科技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足以支撑科技井喷式的发展。

材料,就是材料限制科技的发展。现在董书恒认识的很多东西。他手下的研究所实际上都能够研制出来。

但是,他们没有合适的材料。

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材料学的发展。

而这个时期,也正式材料学大发展的时期。元素周期表在这个时期被渐渐补齐。

电力的应用让很多以前难以提取的元素能够被人们提取出来。

“走吧,这个无线电报机你慢慢做,即使做好了,有线电报也还是要造的,这些线路以后也不会浪费,可以改造成电话线路嘛。”董书恒道,他不希望徐寿陷入到一种急躁的状态。

无线电报机有了,收音机也就不远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将更加便捷,那个时候才是真的全面开启民智的时候。

就像是练功一样,搞科研急躁了也容易会走火入魔。

董书恒对徐寿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董书恒手中什么都不缺就是缺少本土的科学家。

这与华夏一直以来的教育模式是有关系的。

董书恒现在手中的科研骨干大部分都是归化的洋人。书院自己培养的人才还都是幼苗。

对这些归化的洋人,董书恒平时还要防着一手。但是对于徐寿他什么可以讲。甚至是自己知道的百年后才出现的东西都可以告诉他。

“咱们还是先去看一下那个电灯运行的怎么样了吧。”董书恒说道。

众人这才来到了电灯实验室。

“总统,将灯泡中的空气抽取出来,制造真空条件,确实是一条正确的研究路线。我们近段时间主要实验各种材质的灯丝,希望能够发现一种最为耐用的材质,而且这种材料还必须有一定的电阻。”徐寿介绍道。

“在众多的金属中我们只发现了钨金属最为适合,但是钨金属的拉丝工艺还不成熟,况且,钨金属现在只有钢铁实验室那边有少量存货。我们还实验了各种碳化纤维,您所说的那种竹碳化纤维制造的灯泡,我们这次实验发现其寿命已经超过了一千小时,而且时间还可以更长。”

“所以,我们决定暂时使用竹碳化纤维作为灯丝生产灯泡。”徐寿简单地介绍道。

此时众人走到了一个房间中,墙壁上是一圈电线。电线上每隔半米就有一个灯泡。

整个房间里面亮如白昼,甚至有一些刺眼。

董书恒见到每个灯泡都有编号,其底下还有一个记录的卡片。

卡片上每隔半个小时就有工作人员对灯泡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

董书恒见到的这些灯泡跟他小时候见到的差不多。

当然了等到白炽灯和led灯普及了之后,这种灯泡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种灯泡已经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灯泡了。

“既然已经确定了,那么就尽快建厂生产吧。还是按照老规矩,政府建厂,实验室出技术人员,生产设备你们来设计,我让机械厂配合着生产。”

灯泡厂并不复杂,吹灯泡的工人从玻璃厂调就可以了。

底座可以从铸造厂调人。

制作灯丝是个细活,需要实验室这边派技术员到厂子里培训工人。

还好只要是实验室中的普通研究员就行了。

像徐寿这样的核心成员是不需要过问这些琐事的。

他们只要将精力都投入到新的研究项目中去就好了。

每个项目都有大量的普通研究员跟进,这些人在研究的时候就会掌握技术,为今后的生产做准备。

董书恒很清楚一个国家的科研能力,不仅仅看他们能够发明出多少东西。

还要看他们是否能够将这些东西转化成为商品。

马可尼是一个意大利人,可是他发明了的无线电报机却跑到英国去生产。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英国有能力将他的专利快速地生产出来,转化成为商品。

制造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熟练的工人有时候比能征善战的将士更加的重要。

“嗯,总统,这个我知道。我已经安排好了,就等工业部那边的工厂准备好了。”徐寿说道。

“关于金属钨的事情,很快就能够给你答复了。我们的探矿队已经在西南发现了大量的钨矿。金属研究所那边已经


状态提示:第五〇五 井喷式科技发展--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