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十年二月十六日,一道圣旨从内阁中发出。
诏令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为钦差大臣,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为左副使,刑部右侍郎何文渊为右副使,国家安全使司指挥使,也就是原东厂厂公范弘随行,前赴山西、河南、湖广、陕西四省查察逃户增多原因。
同时,还有一道圣旨低调的被通政司派人送往了奉旨巡抚山西、河南的兵部右侍郎于谦的手中。
几日后,河南开封巡抚临时驻所。
“圣旨到,请于谦于大人接旨!”
摆案上香,一应接旨礼仪准备妥当之后,一身官服的于谦对着手持明黄色圣旨的传旨太监,跪地叩首,高呼道“臣兵部右侍郎、奉旨巡抚山西、河南于谦,恭迎圣谕,恭请圣安!”
“圣躬安!”
传旨太监先是朝着京城的方向拱了拱手,随后恭敬的展开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秦、汉、唐、宋,历朝历代都有赖于民户缴纳赋税以供朝廷运转,然,今闻山西、河南、湖广、陕西等四省逃户增多!”
“尔奏折之中虽有建议,但并无此事详细原由!着于谦以山西、河南巡抚职暗中详查,另有钦差卫队协助,望尽快上报朝廷!钦此!”
宣罢,传旨太监径直收起圣旨,向前一步,来到于谦面前。
“……臣于谦,领旨,万岁万岁万万岁!”
于谦先是一愣,随后急忙叩首高呼,紧接着伸出双掌,待得传旨太监将圣旨交到他的双掌之后,于谦才站起身来。
“公公远道车马劳顿,还请入内饮杯粗茶再返京吧!”
于谦拿着圣旨,对传旨太监开口道。
“于大人的心意杂家心领了,但皇爷还在宫内等着杂家的消息,杂家必须尽快返京,告辞!”
“那在下送公公吧。”
事实上,于谦如此客气,就是想要从传旨太监的口中得到一点消息,毕竟,这道圣旨来得实在是太过突兀,让他心中疑惑万分!
“有劳于大人了!”
朱祁镇登基之后经过了两次整顿,内廷外出公干的宦官都不敢再放肆,纷纷低调有礼!
送走了传旨太监,于谦虽然没有从传旨太监口中得知什么消息,但传旨太监却三番两次示意他在这道圣旨中寻找答案。
回到正堂后,于谦恭敬的将圣旨放到正堂上供上之后,于谦的夫人从房中出来,见皱着眉头坐在椅子上沉思的于谦,不由上前柔声关怀道:“老爷这是怎么了?”
于谦抬头望向夫人,开口道:“还记得上次和你说过的山西、河南两省逃户增多的事吗?”
“嗯,妾身记得!”
于夫人点点头:“当时老爷还说要建议朝廷编制《逃户周知册》,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怎么,难道是朝廷没有采取老爷的建议?”
“是,也不是!”
于谦默然,先是点了点头,而后又摇了摇头。
“……”
于夫人顿时愣住了,这跟没有回答有什么两样!
“老爷,有京城来信!”
就在这时,堂外仆人的声音传来,引得于谦夫妇急忙朝堂外望去。
紧接着,急促的脚步声响起,一名仆人手中拿着一封信急忙朝于谦走去。
“哦?是谁的?”
于谦心有所感的看向仆人手中的那封信,开口问道。
“来人并没有告知小的,只是说老爷一看便知!”
仆人来到于谦面前,躬身双手奉上信件,回道。
于谦点了点头,从仆人手中接过信件:“嗯,你先下去吧。”
“是!”
随后,仆人躬身退出正堂。
待得仆人离开后,于谦才拆开信件。
刚拆开信件,于谦便看到了信件上那熟悉的字迹,不由让他心中大松了口气,当真是朝中有人好办事啊!
正如于谦心中猜测的那样,这封信赫然是内阁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士奇写明了朝廷之所以将四省的奏折留中的原因。
看完之后,于谦不由深出了口气,原来是因为皇帝认为四省布政使有意隐瞒了逃户增多的深层原因。
但具体是什么原因,皇帝和内阁都对此毫无头绪,但若是真出现隐瞒的话,那四省布政使此举可就大有深意了。
因此,这才决定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率领钦差卫队从京城出发,吸引各地方官的注意力,而他则以两省巡抚的身份暗中调查。
并且,杨士奇在信中还告诉他,可以去寻找他在两省信得过的门生,并将他们的姓名、职务都写在了信中。
“看来杨阁老真是很欣赏老爷啊!”
一旁的于夫人看完信件后,笑道。
“是啊~”
于谦闻言,也不禁叹了口气:“为夫欠杨阁老甚多啊!”
明白了朝廷的意思之后,于谦心中便有了计较。
他是山西、河南的巡抚,总领两省军政,到不担心这两省布政使来硬的,但关键的是怕无法查清真相,从而提供错误的讯息给朝廷,辜负皇帝和杨士奇的信重之恩。
好在朝廷早就为他想好了,派出了钦差吸引目光。
就在钦差出行之日,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齐至,代朱祁镇为钦差送行。
看着一脸正气的顾佐,杨士奇对他开口道:“顾御史,此次是否能够厘清真相,就要看你们是否能够吸引四省布政使的注意力了。于谦那边,老夫已经写信给他说明缘由,你们需要做的就是帮他清除那些跳出来的地方官!”
“嗯,在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