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四八五章 中亚的风(四)

山地旅,混成师,步兵师,国民警卫队、地方保安团......。

一支支不同番号和性质的部队如细流般注入东哈萨克和阿拉木图。从四月初开始,本已撤回伊尔库茨克的中国国防军突然沿西伯利亚铁路再次西进。进入五月后,不仅用武器交换到新西伯利亚车站的控制权,还在装甲列车的帮助下迅速占领巴尔瑙尔,驱逐了当地的苏维埃武装,并利用土西铁路路基以每天铺设5公里的速度向300公里外的卡拉库姆铺设简易轻轨。与此同时为建设西南铁路组建的铁路建设兵团开始接手从伊尔库茨克出发至喀什的环西疆铁路项目,并由新成立的包头钢铁厂负责提供所需的标准重轨,争取三年内打通这条长2200公里西疆生命线。

如此大张旗鼓进入中亚是瞒住别人眼睛的,虽然南京对外说这是要确保新疆安全,预防战火进入过境,防止敌对势力渗透,但数万兵锋直指中亚腹地还是让很多人都无法安睡。

奥伦堡,乌拉尔山以南扼守俄国欧洲和中亚的战略重镇。

自去年年初中国国防军撤出乌拉尔地区后,俄内战双方就对这里进行过反复争夺,虽然穷党红军一度失去这里,但在布柳赫尔的带领下却最终保存实力汇合伏龙芝部,并与今年3月初重新夺回这个要地。近两年的内战绞杀让穷党迅速膨胀起来,东方方面军已经发展到5个军总计40万余万人规模。加上中亚地区的土耳其斯坦集团军,实际该地区的部队总数已经多达50余万。

当然,人数虽多但真正有战斗力的还是不足,所以东方集团军眼前的主要目标依然是消灭高尔察克,但最近中国突然进军中亚让很多人都紧张起来。

激烈的战斗虽然已经过去两个月,但城市内依然遍布着弹坑和倒塌建筑,工厂、银行更是空空如也。去年初中国国防军撤离时的抢劫行为同样波及到这里。在整整一个师和八千华工的“勤奋“努力下,奥伦堡已经看不到任何工业痕迹。根据当地苏维埃的统计,总计有价值300万美元的工业设备被搬走。中国工兵还用炸药炸开了奥伦堡银行地下金库,搬走至少50吨黄金和白银,以及大量价值连城的艺术品。

布柳赫尔翻看着报告。对这些东西他不感兴趣。金银没了可以再存,艺术品对普通人来说还不如粮食管用,他真正担忧是中国远征军突然向东哈萨克和阿拉木图等地区的增兵。这位率领部队奇迹般徒步穿越乌拉尔,54天走了1600公里的将领如今已经成为穷党内屈指可数的实干派将领,当他抬起头后,房间里几乎所有军官都微微直了直腰。

“苏莱曼诺夫同志。”布柳赫尔看了眼身高马大的苏莱曼诺夫。

苏莱曼诺夫少校三十多岁,有着一头浓密黑发,高高的鼻梁和颧骨证明他是土耳其后裔。随祖辈移居塔什干,十月革命后塔什干第一个苏维埃组织就是由他组织起来的。不过他并不满足屈就于小小的塔什干,所以连夜带游击队以保卫俄国的名义投到伏龙芝身边。由于非常熟悉中亚地区。所以被委任为东方方面军参谋。但布柳赫尔不太喜欢这个人,总觉得他太善于钻营不像个军人,不过现在是精诚合作的时候,所以撇开个人喜好继续询问:“有没有更加详细的情报?”

苏莱曼诺夫摇摇头:“还不清楚具体有多少人,只知道有很多小股部队已经散布与东哈萨克和阿拉木图这些地区。我出来前比什凯克附近也发现了小股部队的踪迹。”

连天山脚下的比什凯克都出现中国国防军身影,足以证明这不是寻常的调动和侦查......布柳赫尔眉头更深了:“苏莱曼诺夫同志,你有没有卡拉库姆的消息?”

“很糟糕。”苏莱曼诺夫不掩饰自己对卡拉库姆的仇恨,语气急速:“中国人用去年抢劫的物资在那里筑城修建要塞,我的情报员回来告诉我,那座要塞规模非常非常的大。一共有七座主体,里面还能看到飞艇和一些飞机驻扎。现在因为材料不足已经放缓了修建速度,但他们控制巴尔瑙尔后已经开始铺设临时轻轨,预计两个月后就能重新开工,据说等全部修建好后至少要在里面安装一百门大炮!”

一百门大炮的要塞不稀奇,欧洲比比皆是。问题是卡拉库姆恰好卡住从俄国方向进入东哈萨克和阿拉木图的咽喉,一旦修建好势必要影响俄国将来收复这些地区。更糟糕的是,哈萨克人对穷党并不感兴趣,相反战乱中已经有数万普通牧民前往安宁的中国控制区。更严重的是,不管这个要塞有没有修好,杜托夫都能源源不断得到中国的支援。

布柳赫尔已经和杜托夫打过几次,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他坚信这支号称三十万,隶属于高尔察克麾下的南方集团军根本挡不住自己。那么是不是中国人已经看出来......所以借此大举出兵的机会帮他一把呢?想到这里他瞳孔一缩!中国国防军可不是乌合之众,经历过欧战的他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纪律和战术,连一项眼高于顶的法国陆军都赞不绝口。

巴黎已经传出消息,英法向德国下达了最后通牒,和平条约这几天内恐怕就会签署,这会不会是英法假借中国大规模干预的先兆呢?无论如何,卡拉库姆都已经成为横在土耳其斯坦地区(中亚地区)的一根钉子!这根钉子一日不拔掉,就无从谈彻底打败杜托夫南方军,不打败南方军就不能威胁高尔察克北方集团军的腹部,该怎办呢.....布柳赫尔陷入深深烦


状态提示:第四八五章 中亚的风(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