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辛亥大英雄>第1029章 大战役(十三)
夫斯基。要求他继续进攻。但因为夜猫子大队的持续电磁压制,直到下午两点。马利诺夫斯基才利用电子干扰机交替的空隙收到这封电报。“撤退,应该立刻撤退!这是陷阱!马利诺夫卡同志,我已经派人审问过战俘。他们说,23天的战斗中,只有少量预备队投入,你不觉得这很奇怪的吗?中国人有充沛的人力资源,即使部队紧张,也不会三周凑不齐一个军的预备队。”朱可夫不同意斯大林的命令。站在马利诺夫斯基面前,大声劝说他下令撤退。“朱可夫同志!你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梅赫利斯听完他的话,又跳了起来,拿起电报用力挥舞:“这是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身为军官,你的责任是完成任务,而不是去相信俘虏的鬼话,去一次又一次的像胆小鬼那样逃跑!”

被揭了伤疤朱可夫火冒三丈。二话不说,一拳就打得梅赫利斯鼻血直流。这下可把梅赫利斯惹恼了,立刻让随他来的政治部宪兵逮捕朱可夫,还要亲自打电话向斯大林告状。大敌当前,马利诺夫斯基不想内部分裂,只好将两人拉开。然后让朱可夫带他的克里米亚集团军,去保护左侧的阿科尔湖重镇兹班,自己带主力继续进攻。

这个在朱可夫眼中,目标不明犹豫不决的命令,其实也是无奈之举。马利诺夫斯基很清楚。他现在的凶多吉少,但现在他的部队都处于进攻阵型。如果突然撤退,先不说会引发多大的混乱,光是对士兵的心理打击就足以致命,所以只好让朱可夫去防守左翼。只要能守住,不让对手有机会从里海和阿科尔湖夹击切断退路,还是有希望在最后时刻逃走的。

但杜子山不准备给他机会了。

朱可夫还没到兹班,杜子山就已经抵达北面的低地。这里是反击发起点之一,3万名从突出部高地撤下来的16军将士和两个预备师已经整装待发。“司令,您怎么来了?......这里不安全。”头上裹着厚厚绷带的16军军长赵文武见到他,立刻带着一群军官起立。面前一张张历经战火洗礼的脸庞,让杜子山非常自豪,大声地一挥手:“我怎么就不能来?我说赵文武,你好歹也是当初跟在我屁股后面,从瑞尼韦尔的德国战壕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什么时候将安全两字挂在嘴边了?这打仗能有安全的地方吗?”“呵呵......。”军官们呵呵大笑。等他们笑完,杜子山才板起脸:“武器弹药都补充好了吗?要不要我再给你们点时间?”

“司令放心,都已经补充好了。撤下来的士兵昨晚一直在睡觉,这会精神头足着呢。就算再打23天,也照样奉陪到底!”

杜子山淡淡的一点头:“很好,废话我就不多说了。我知道你们现在很疲劳,也知道你们有怨气,怪我不投入预备队,导致部队伤亡很大!这个,是我的责任。但要是再来一遍,我还是不会改注意!为什么呢?我现在来告诉你们。就因为你们的顽强,才给了司令部调集兵力的时间!有了昨天半夜,十个师成功突破萨雷科帕战区,钻进图尔盖高原的壮举!最迟明天,他们就可以突破科克舍套的外围防线,然后修建机场,将后续部队投送过去!司令部也没忘记我们,已经组织4个骑兵师和3个装甲团,从大峡谷西面迂回南下,最快十二小时后,就可以切断阿克纠宾斯克和伊尔吉兹的联系!所以,你们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阻击战!总统,总理和总参谋部都亲自发来感谢信!现在,反攻已经开始,李玉国将军在萨雷科帕湖,打得苏军节节败退,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和伊希姆河也成功拖住敌人主力。”他越说越严肃,脸上像挂了一层严霜似的:“我们马上又要打一场硬碰硬的攻坚战,而且对面的敌人已经得到消息有准备了。不过我不怕,因为我相信,胜利肯定属于我们!拿上来......。”

他一挥手,立刻有卫兵拿来一件插满弹匣的尼龙防弹背心和一把崭新的冲锋枪。他当着上百名军官的面,穿好背心,熟练地拉开枪机插入弹匣,然后扬起冲锋枪。像一名再次踏上战场的不死老兵,挺直腰杆:“就在来之前。我已经给司令部发了封遗嘱电报。我告诉他们,我要亲自带你们去报仇!就算大总统来劝我都没用。他们怎么杀我的人,我就怎么给他杀回去!他杀我一个!我就杀他三个!”

“出发!”

“杀!”

下午三点,在齐声暴喝的喊杀中,二十五万杀气灌顶的将士在杜子山上将的亲自率领下,从北面的兹班、南面里海北端的阿拉尔斯克、和阿克沙拉-拜科努尔防线同时向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哈萨克方面军发起反攻。六千余门火炮,同时吼叫起来,苏军进攻的整个扇面都被炮弹覆盖。空军更是动用七百余架各类轰炸机。从热孜卡兹甘和阿尔卡雷克两地对苏军进行持续的猛烈轰炸。尤其是轰七远程轰炸机,这种平时主要负担中远距离的四发轰炸机,显示出超强的载弹能力。执行这种短距前线遮断任务时,每一架都能满载整整十吨子母杀伤弹。只要它们飞临苏军上空,地面上就会出现一片数十平方公里的爆炸火海,将里面的苏联士兵全部淹没。

虽然马利诺夫斯基预感到反击,还下令转入防御挖掘掩体堑壕。但迟到的消息,却耽搁了太多时间。面对突然而猛烈地火力覆盖,两小时内,苏军就付出数万人死亡的惨重代价。虽然他也纠集起包括首次投入使用的喀秋莎火箭炮在内的大量火炮反击,但几乎一直在上空盘


状态提示:第1029章 大战役(十三)--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