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比契力尔的大军势如破竹,迅速席卷了各地。
在叶儿先夺取高昌国的同时,由右贤王巴德尔率领的两万右翼部队洗劫了天山山脉沿线的十三部众,将十三部的余部杀了个片甲不留,但是却没有找到叛乱的十三部众主力。
而阿比契力尔的主力则一路直取安巴尔图里,此时的安巴尔图里也慌了手脚,因为他的军队并没有全部在手边,而是在四处攻城略地。为此他用最快的速度召回了能召回的全部军队,其中也包括由迪米卡布尔带领的十三部众的主力,以及三万多突契俘虏。
此时安巴尔图里必须要优先处理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这三万多名俘虏。安巴尔图里打心眼里希望能说服这三万人加入自己的阵营,他们都是突契正规军,哪怕够不上精锐的程度,起码要比自己手下这些装备落后,纪律松弛的乌合之众要强得多。但问题出在这些部队对于自己的忠诚度上,毫无疑问这里面有相当比例的人曾是当年他的部下,让他们投入自己麾下并非不可能,可是其他的人就很难说了,尤其是当面对阿比契力尔这样强悍的对手时,士兵们究竟有没有信心继续战斗下去也是个问题。
思来想去安巴尔图里决定冒一次险,他亲自对这些俘虏做了训话,然后把武器还给他们,让他们为自己而战。这是一招险棋,安巴尔图里并不是真的信任这些士兵,而是因为如果他把这些俘虏全部杀掉,只会引发部下们的反感,而且仅凭他手中的军力也的确无法与阿比契力尔对抗,因此这几乎成了他唯一的选择,虽然他本人很不愿意这么选择。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这三万多俘虏几乎全部选择了归顺,也许他们是害怕如果不归顺就会被安巴尔图里给杀掉吧。安巴尔图里不想去想些,反正不管究竟是什么原因至少这些军队暂时臣服了自己,那么他最好的选择就是趁着部队还没有开始逃亡选择与阿比契力尔决战。
安巴尔图里没有坚守,因为他的部队士气根本无法长期坚守,只能利用数量尚多的时候维持着士气进行野战。将全部兵力凑在一起安巴尔图里拥有近七万大军,相比之下阿比契力尔的中路大军只有他的一半左右,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出战,等到右翼的巴德尔和高昌的叶儿先汇合起来安巴尔图里就更加没希望赢了。
两军最终在茫茫戈壁上遭遇上了。阿比契力尔根本就不给对手有喘息的机会,直接指挥着长途奔袭的疲惫之师展开了攻击。这并非他有勇无谋,而是他敏锐的发现了对方的弱点,同时也避免了士兵发现对方的真是数量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这个时候安巴尔图里军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他们固然也算是正规军,但都是西域各个绿洲国家的军队,无论装备、训练、战斗能力还是士气都无法于突契军队相提并论,更关键的一点是他们都是步兵。面对突契骑兵的突然发难他们的反应迟钝,表现得十分惶恐,如果不是安巴尔图里及时调整了部署让他们以密集的阵型聚集在一起的话,恐怕早就溃散了。
眼下安巴尔图里唯一能信任的武装力量就是十三部众和高昌国的军队,很讽刺的是这两股互相看不顺眼的军队眼下因为他们自己的故地都遭到了突契军的洗劫而变得同仇敌忾起来。另外还有一支可以值得期待的力量就是刚刚归顺的三万突契军。
安巴尔图里命令三万突契军队朝着阿比契力尔的侧翼迂回进攻,自己则带着步兵部队承受着敌军的猛攻。当然这并非是他的真实计划,所谓的步兵阵和机动部队全部都是诱饵,安巴尔图里是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他并不完全信任的降兵身上的。他真正的主攻方向是十三部众的骑兵部队,安巴尔图里希望三万突契降卒能够吸引住阿比契力尔的目光,为十三部众的进攻赢得时间。
如果他的策略真的成功的话,那么或许是一个足以令后世称道的战例,但是安巴尔图里忽略了两点,一是他高估了据守的步兵部队的战斗能力,二是他错误估计了阿比契力尔的眼光。
从一开始阿比契力尔就判断出那是佯攻,因为他很明白以安巴尔图里的为人是不可能相信这些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的,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将他们聚集在一起以保存士气。所以阿比契力尔根本没有放慢朝着步兵阵进攻的步伐,在突契骑兵的铁蹄之下,可怜的步兵们就像在狮子面前的羔羊一样被不断斩杀,即使他们不断试图填补上被挖出来的空缺,依然无法阻止突契军队的突破。当己方士兵的鲜血化作了沉重的枷锁压垮步兵们心理的防线时,溃败开始了。
步兵阵的快速崩坏促成了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突契降卒的反水。原本这些士兵就是迫于压力不得不臣服于安巴尔图里的,尽管之前他们有种种原因没有哗变,但是当后方的本阵开始崩溃时,他们也就再也没有羁绊了,这三万多人清一色的调转了枪口,加入了突契大军。
到了这个时候,十三部众的突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即使他们能打乱突契军的阵列也已经无法挽回全体的败势了。于是这些骑兵们也纷纷调转马头自寻生路去了。
对于这些小插曲阿比契力尔根本不关心,他真正在意的是安巴尔图里这个人,只要他还活着,那么他的影响力就是一个莫大的威胁。之前他犯了一次错误没有将他置之死地,这一次他绝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了。阿比契力尔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