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穿越重生>镇军将军>鹬蚌相争14

“现在还没有动静,不过刘卫是汉八旗出身,现在估计已经有人在和他联系了。”副官一五一十的说道,并没有因为刘卫曾经是直系的人而有所保留。

“告诉寇英杰,看住那些满遗!至于城外!只要城内不乱,那些蒙古人就没有机会!”吴佩孚闭着眼睛,沉思后说道。

“是!”

处理了这些最重要的事情,吴佩孚此时才躺在行军床上,问道,“现在和我说说,寇英杰是怎么败的!”

副官答道,“据说是寇司令前期在情报上的失误,导致蒙古军有近万弓箭手进入了山区,还浑然不知,被帖木儿此人伏击之后,退回军营。而此时那些官宦子弟却被有心人挑动起来去找寇司令,理论之前被督战队所杀之人的后事如何处理,闹的不可开交。当晚,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了处理内部事件和城塞防御上的寇司令,没有想到,先前投降的奉军既然趁机反水,攻占了一座军营大门,和蒙古军里应外合一举杀入军营内。那时已经天黑,蒙古军仗着战马在营内四处乱闯,那些奉军也在四处煽风点火,于是寇司令连夜弃营,退往蓟县。蒙古军队只留那些降卒接手投降事宜,蒙古骑兵则是紧追寇司令,现在两万蒙古大军已经将蓟县团团包围,许近不许出。”

吴佩孚听到“奉军反水”就坐起身来,嘀咕道,“奉军反水?呵呵,看来蒙古军内也有高人啊!这奉军和蒙古军只是一时利益的合作,哪有旧时的情谊,肯定是有人在其中捣鬼!”

当下吩咐副官,“此事尽量封锁消息,以免军心不稳!”

“是!”

吴佩孚此刻心中,有喜有忧,喜得是蒙古人贪心,跑去进攻了蓟县,那蓟县城高池深,可是蒙古那些游牧骑兵可以攻取的。如果他们放弃蓟县,跑来攻自己的后路,那倒是麻烦了。

自己和张胡子的战争,一开始自己到是处于有利的地位,打得奉系军队节节败退,奉军在山海关南面拼命抵抗,才使战情不致恶化。

由于张胡子占着东北,苏俄和日本又在远东死磕,英美急需拉拢日本为他们卖命,于是给了他们不少好东西。这会,张胡子在关内吃了败仗,丢的东西可多了。

5月7日,远东日军向日军大本营递交了一份议案,开始将一些欧美的物资,高价转卖给了张胡子。

张胡子退到山海关喘息甫定,开始大力扩充军备。这时全世界各地的俄国人正在发起支援俄国人争夺远东的行动,所以作为盟友的日本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俄国人捐赠的新型轻重武器,而且各国的列强对此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所以张胡子从日本那弄到了美国、英国进口的轰炸机,从法国引进坦克,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

5月9日追至山海关的吴佩孚展开攻击,以为凭着之前三天就搞定关内的速度,十天内就能结束战争,搞定东北地区。孰料山海关战役一开始,内部因为利益有所纷争的直军就陷于被动,已非吴下阿蒙的奉军,凭着先进的武器,就是死抗住了直军的进攻。

等到了21日,得到了蒙古军打破寇英杰军营的消息,吴佩孚发现目前的形势已经是攻守之势逆转了。

但等了两天,时刻担心自己背腹受敌的吴佩孚得到消息,那两万擅长野战,而且战力不俗的蒙古军,竟然放弃了自己这个香饽饽,跑到蓟县城下去和那坚固的城墙死磕去了。

吴佩孚摸着脑袋想到“还真是峰回路转啊!”。

没错,还真的是峰回路转,蒙古军打到了蓟县城下,本来就是件大事,可是由于之前的直奉大战,哪有人敢在城外乱溜达,等蒙古军一到,蓟县更是直接关城门了。

但很快就有人给帖木儿送钥匙来了。帖木儿属于营地的英雄人物,压根就没想到要通电等事项,宣布老子打到蓟县的消息。由于蒙古军中的降卒都是揣着自保的心理,远在江南的赵云也没空打理帖木儿这支队伍,所以帖木儿他们就把通电,这一类似后世**,宣传自己的途径给忘了。

但是帖木儿忘了,并不代表其他人就忘了。这不帖木儿真想打击直军呢,直军却是派人前来谈判了。

来人不是直系中吴佩孚的人,而是九次挥师冲锋,将大城收复,打的奉军溃不成军的王承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29日山西新军起义,清廷急令曹锟的第三镇开赴山西镇压,12月12日第三镇攻陷娘子关进逼太原。1912年1月第三镇驻防南苑拱卫京师,王承斌参加了反对共和、维护清廷的“宗社党”,吴佩孚多次劝曹锟开除王承斌,曹锟不允,王承斌与吴佩孚开始产生芥蒂。

1920年5月22日,吴佩孚指挥第三师从湘南北撤时,王承斌却还是个旅长。不过在7月9日直系在天津举行讨皖誓师大会,吴佩孚任讨贼军前敌总司令,王承斌却是任后路总指挥,10月17日所部扩编为陆军第二十三师,王承斌任师长,期间与吴佩孚更加不睦。

1922年1月5日始,吴佩孚连续七电攻击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卖国,致使梁内阁倒台,张胡子发飙。2月4日直系为反对奉系举行保定会议,王承斌在会议中却是力主对奉让步,甚至8日张作霖在奉天会议对吴佩孚军事问题,王承斌还出关调停,由于不得要领,只能无疾而终。2月11日张胡子再次在奉天召开军事会议,王承斌奉命再次前往,旨在调和直奉冲突,结果仍无功而返,21日王承斌三次


状态提示:鹬蚌相争14--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