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这时。
大明当下一代吏部尚书,正在想着该怎么上天封神。
想要封神,就得解决大明眼前新问题。
现在大明经过二百年的治理,几次中兴成功。
拓地数千里。
将流民迁徙到边境。
倒是国富民强。
因为开拓了很多土地,然后又把那些百姓迁移过去。
同时还修建了很多驰道,方便将土地守住。
因此大大减少了土地兼并的矛盾。
同时又增加了对富人收税。
对穷人减税。
富人出钱出粮,穷人出力出粮。
以前的时候,这些管员们自然是没有这么强大的改革动力。
面对这么多难事,肯定是得过且过。
然后王朝就慢慢堕落。
从皇帝到尚书,再到下层将官,都是一样。
只有少许有人雄心壮志,刷新朝廷,留名后世。
但毕竟是少数。
但是现在不同了。
现在有上天封神的巨大动力。
这些从科举中出现的人精们,他们作为帝国最高的精英们,自然是爆发出了全部的力量。
而且皇帝同样如此。
为了长生,皇帝有几个不吃丹药的?
为了迷信长生,皇帝连亲儿子都能处死。
何况是支持这些大臣们改革?
所以相对来说,改革派、奋进派、开拓派,他们的势力就变得更大了。
他们才是主流。
有问题要改,没问题创造问题也要改。
这就是他们的动力。
总之就是没事也要折腾出事来。
每个能成为二品侍郎以上的文官,一品总兵以上的武官,都有着开拓进取之心。
因为他们都知道,自己有相当大的机会上天封神。
这几率比中举可高多了。
要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是一路从科举中杀出来的,封神就在上面,他们能不继续拼吗?
所以他们也想着一个接一个跟着上去的。
按照以往的规矩。
如果说一件大功下来之后,大概足足有20多人能被上天封神。
当然数目不一定。
如果功劳足够多,或许能多达百人。
这个数目很厉害了。
要知道三年一次的进士也不过三百名。
首功,可以封成一宫之主。
类似于一个宫殿的主人,可以享受数十仙人的伺候。
次功,可以封为一司之主,就是一个部门的主人。
三功,一般就是其他人所得。
只能作为神仆,可能就是洒扫仙童之类的。
但也是长生不老。
只是偶然要做点工。
可以说这个封神比例已经很高。
完完全全值得大家拼一拼。
毕竟他们都从科举上拼出来的。
科举比例,不比成神的比例也高。
要知道金举人。
很多人一考一辈子,你是和数十年的考生一起竞赛。
而不是说和当届的考生竞赛。
这是和后世最大的不同。
虽然后世义务教育率高,竞争总人数高。
但相对而言,竞争成功后的待遇差得太多太多了。
封建时代,成为举人,那就是一步登天。
后世考上2,也不能说一步登天。
还得辛苦。
而封建时代成为举人,如果没有进取心,只要还是王朝盛世,基本就能安享老爷之福了。
当然封建时代医疗条件差,大部分老爷活不了太久。
但只要运气不差,也有很多活到70,80的老爷们。
因为没有压力,在县城里基本上就是士绅一流。
只要不太倒霉,破家的县令,找不上门来。
毕竟你还有同年,还有座师,不是孤立无援的。
而且举人是一个省的秀才去考。
一个省里数万秀才,只能考那么百十个举人。
吏部尚书,想了又想。
现在要谋取开拓之功的话,就需要筹备银两和兵丁。
还要确定在哪个地方进行动手?
想了想之后。
他又开始去找工部尚书,兵部尚书。
这三个部,吏部、兵部、工部这三个部,是最积极向外开拓的。
也是最经常能封神的尚书。
而礼部尚书看似清贵,却很少有封神的。
由此可见上天人也不喜欢礼部。
因为他们往往只会繁文缛节,不会做实事。
而兵部和吏部,却是最容易受封的。
再就是工部和户部。
只是户部,牵扯比较大。
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没有太多交情。
他又在家里想了想之后。
然后命下人拿着自己帖子,去找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请二人到京城最大的飞燕楼。
飞燕楼其实就是封神楼。
只不过直接叫“封神楼”的话,这太不符合清贵大臣们低调的想法。
毕竟事成之前,都要低调。
免得压力太大。
而历年来科考也是这样。
呼声最大的虽然中榜的不少,但一旦落榜,那可就真丢人了。
飞燕就是上天。
就是飞到天庭的屋檐下做燕子。
所以叫做“飞燕”。
这就用了一个比喻。
就在飞燕楼最好的九层楼里。
三位尚书就开始了密谈。
吏部尚书首先发起的。
所以他先说。
“自从20年前,前吏部尚书上天封神。”
“至今悠悠一晃20年了。”
“一直没有人封神。”
“现在经过20年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