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循祖制”,自然就是追根溯源,朝着太祖的方向奔去了,朱厚照相信,只要自己提出要恢复太祖定下的“纳粮开中法”,这群吃惯了“折色法”这块大蛋糕的蛀虫们必定是惊慌失措,跳出来阻拦自己。
平日里你们不是就喜欢搬出祖制来压朕吗?不是办什么都要告诉我祖制不可违吗?如今涉及到你们的切身利益了,朕倒要看看你们是如何打自己的脸的。
当然,恢复“纳粮开中法”肯定是不现实的,所谓的遵循祖制也只是一个幌子,要的就是把水搅浑,自己再混水摸鱼即可。
只要消息一出去,自己再三坚持祖制,心思活络的商贾特别是那些扬州的盐商必定会抢先得到消息,又必定会着手准备建立运输渠道和边境军囤,整个盐务市场必定混乱一片。
到时候水混了,自己的人也该闪亮登场割韭菜了,只要自己强大的资金直接注入市场,又加上各种背景的开路,等这群商贾反应过来,已经是为时晚矣。
事成之后,自己不但能够重新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能跟百官们“妥协一二”,不再一意孤行,以后想要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也不会再受到所谓的祖制的封建束缚了。
这件事情必定会给大明的经济市场造成极大的混乱,更有可能严重的影响百姓们的生活,往大的来说,就连自己的皇位可能也会被震上一震。
但是政治不就是如此吗?哪有不流血不牺牲的革命?新兴阶级要想让封建旧势力低头,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他们打怕,等狗的牙齿被敲碎了,你在扔几块废肉给他,自然也就成了一只乖乖狗了。
事不宜迟,朱厚照当场就询问了刘瑾自己的内帑还有多少银子,经过一番核查得出的结论是还有二千一百多万两,朱厚照也不客气,当即就拿出了一千五百万两银子交给许刚云,让其进军盐务市场。
放在以往,这一千五百万两银子可是整个大明帝国国家不吃不喝不养兵不赈灾不发俸禄的情况下,至少五年的国库收入啊!
刘瑾一脸肉痛的带人去内帑拨款了,许刚云也是气喘吁吁满脸通红。差点有了卷款逃跑的冲动,但是想到陛下那炙热的目光,想到自己小时候出生贫穷,亲身体验过的百姓们被残酷剥削的那段经历,终究还是将贪婪的本性压在了心底,将皎洁的人性挂在了心头。
正道的光,洒在了大地上。
……
准备了一夜的腹稿,朱厚照才一脸疲惫的睡去,一旁的刘良女看到自己的丈夫如此勤政,更是细心的照顾着这位好皇帝,这位好丈夫。
许刚云也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带着巨款出发前往扬州,打算直捣黄龙,给这群盐商来个釜底抽薪。
次日早晨,刘良女亲自伺候着朱厚照穿衣洗漱,又对着自己的丈夫检查了一圈,确定没有什么不得体的地方,才让朱厚照上了车驾,自己则带着两个小丫头前往慈宁宫陪张太后。
后来的史官在《良妃正传》中记载道:“妃不专正,不妒旁,不扶外戚,不涉国事,深受太后喜爱,帝娶妻若此,天下无憾矣。”
……
“有事上奏,无事退朝!”时隔三天,刘瑾的嗓音又重新在奉天殿内回响了起来。
还没等诸臣开口,朱厚照就清了清嗓子不紧不慢的开腔了:“户部尚书何在?”
“臣户部尚书李东阳在,还请陛下示下!”李东阳也是一头雾水,这可是本朝陛下第一次主动开口。
“既然户部掌管天下钱粮,那么朕想问一问李师傅,近几年来九边各地的补给开支,大概要花费多少银子啊?”
朱厚照亲自造访了户部,还让人取来了盐税收入仔细查看的消息百官们都是有所耳闻的,生怕陛下又动了什么“歪脑筋”,如今听到朱厚照又扯上了九边的军费开支,更加紧张了起来,生怕这位小祖宗想要打仗。不然又怎么突然关心起军费开支来呢?
“回陛下的话,近五年来,我大明边疆一直太平无事,每天的补给开支都大概维持在一年三百七十万两银子左右。”在心中粗略的算了一下,李东阳还是给出了答案。
“朕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常听父皇为这九边的开支而忧心,后来听说由前任户部尚书叶淇向父皇建言,提出了改纳粮开中法为折色法的善政,至此以后我大明的国库收入日益增多,这叶淇不愧为太子太保啊,真是我大明的国之栋梁!”
听到朱厚照夸赞那位做蛋糕的人,大家自然纷纷附和了起来,都在变着花样夸这叶淇的忠心和才干,就连李东阳也是夸起了自己的前任,毕竟自己可是亲自给人家撰写过墓志铭的。
看着气氛差不多了,朱厚照才继续开口问道:“既然这折色法如此被诸位爱卿所称赞,朕倒是有些好奇了,通过这折色法,我大明每岁的国库收入增加了多少啊?”
“回陛下的话,通过折色法的实施,我大明每岁的盐税收入增加了二百多万两银子,就拿去年来说,就足足增加了二百九十多万两银子。”
话到此处,奉天殿里的大臣都反应过来了,这分明就是捧杀啊!先夸了人家为国家抓了收入,又拿政绩对比,可你要只是平平无奇也就罢了,可你直接让朝廷多耗费了一百多万两银子,这哪里叫国之栋梁?这明明就是大明的蛀虫啊!
最为尴尬的是,几分钟前自己这群人还在由衷的夸着这条大蛀虫,而且,那么多的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