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神都锦绣>第二百二十九章 前进(五)

一场热热闹闹的家宴,始于冯宝一个突发奇想,终于无声无息之间。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那却是意义非凡。

王三狗和老张头的终身大事得以解决,在整个“武平堡”老兵当中引起了不小轰动,众人有上门道贺的,有来送礼的,甚至连黄守义这样的大商贾,也纷纷送来重礼……

至于各豪门大户,也差下人们送来了不菲的礼物,他们自然不会用道贺的名义,而是以直接送给谢岩的方式来表达,可其中之意谁都很清楚。作为谢岩的两名贴身护卫,其地位不亚于乡里任何一位官员,完全当得起别人的看重。甚至连刚刚回到乡里的高督学,也差人送来礼物。

此时已是十月底,距离武媚接受册封成为大唐皇后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十天。

据参加册封大典的高督学说,当今帝后二人,对于谢岩送去的“望远镜”当时爱不释手,且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盛赞此物为“无价之宝”!更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在武皇后的建议下,皇帝陛下将“望远镜”赐予“英国公”李绩,称:“此乃军国利器,当由李司空掌,方可发挥更大效用。”此举既彰显武皇后一心为国的高姿态,又肯定了李绩的地位和功勋,赢得满朝文武的喝彩!

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久未露面,一直称病在家修养的袭爵“夔国公”刘仁实,在大典结束后的第二日,突然出现于朝会当中,并当殿奏请:“当改立嫡子为皇太子。”理由非常简单,立嫡长子为皇太子,本就是皇家的规矩,那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皇帝并未当场表明态度,却好生慰勉了一番刘仁实,那其中含义,很是耐人寻味。

更神奇的是,刘仁实居然当日即回到东宫,重新履行起自己的职责,而皇帝什么表示也没有,仿佛默认了一般。

又过一日,“礼部尚书”许敬宗上奏疏请求皇帝改立太子;“中书侍郎”李义府在“长安周刊”发表署名文章,声援并支持,一场浩浩荡荡的“改立太子”一事,就此形成。

静静听完高督学讲述的“长安诸事”之后,谢岩道:“朝堂事,离咱们乡远了些,无需关注太多。”

“不错,那些蝇营狗苟之事,老夫以为,听听即可。”高督学说完,望着谢岩问道:“听说,警官正在召集全乡官员编制‘五年规划’,不知是何用意啊?”

谢岩道:“督学应当知道,全乡人口日益增多,全乡各村的村民,除了少部分人外,绝大多数都在施工队或者各作坊或者商号内,几乎所有的田地都租给关中过来的无地农人,而且此趋势有增无减,给乡里带来很大压力,若再不设法提前想出办法,恐怕乡里难以承担。”

“此事老夫有所耳闻,只是警官有想过,乡里可供耕种的田地并不多,且还有四成归属于皇家和各大户名下,依靠乡里的力量,解决不了多少问题的啊。”高督学道出了自己的担忧。

谢岩道:“那倒也不至于,并非是乡里解决不了人口增多一事,关键在于,人口激增之后带来的各种问题,比如住宿、疫病等等,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解决这些需要很多钱财,完全依靠乡里,非常困难。”

高督学很是奇怪地看着谢岩,在他的记忆当中,眼前这位似乎就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他就不明白了,到底需要干什么事,需要多少钱呢?

谢岩大约猜出了高督学的想法,出言解释道:“学堂名下的钱财与乡里无关,真正属于乡里的钱财,只有商税和农税,那还是上交朝廷后,多出来那部分,每年一万贯都不到,几乎年年花光了。”

高督学明白了,“卫岗乡”虽然富裕,可是地方官府很穷,最初发展的时候,是利用拍卖土地的钱财,可那笔钱早就花光了,现在乡里那是年年光,没有结余,又何来钱财呢?至于学堂名下的钱财,虽说可以用,可那毕竟不属于地方官府,不到万不得已时,是不能够动用的。

“那警官做何打算?”高督学颇为奇怪地问,以他对谢岩的了解,知道其人若不是想出法子来,是不可能提出的。

谢岩道:“陛下册立皇子弘为太子,当是必然之事,我打算届时进京,向陛下提出授权乡里进行‘商税’调整,在总体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对征税主体进行一些变化。”

高督学闻言大惊,急道:“警官可有想清楚?此事非同小可,可谓动一而触全身,朝堂之上是不可能同意的。”

谢岩点了点头,道:“正因为如此,我才打算提出仅在乡里试行,若是出现问题,也好及时处理。”

“警官为何如此行事?老夫以为太仓促了一些。”

“唉——”谢岩重重地叹息一声,道:“乡里发展太快了,再晚些,我怕来不及啊!”

高督学沉默了。

谢岩说的是实情,“卫岗乡”从无到有,直至今日的繁华,仅仅五年而已,现在乡里每日有超过十万人在活动,而且,关中和“洛阳”地区的无地农人或者是家里剩余的劳动力,不断地涌入,由此带来一个很坏的结果,那就是在房子不够住的情况下,拥有住房的本地乡民,开始将自家宅院租给别人,出现了不少以此为生的人家,对此,不少官员颇有微词,认为此等做法滋养了一批懒汉。再者,人多了以后,问题自然跟着增多,特别是卫生方面,原有干净整洁的环境,逐渐有些呈现脏乱的情况,如果不是王决天天带着“巡逻队”上街严厉制止,恐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九章 前进(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