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宋耻>第三节 要割我舌头
是帮助,而不是加害。历史上,当哥伦布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的时候,见到他的美洲土著,并不是向他们发动攻击,而是谨慎的接触,接着帮助他们取得了食物和饮水,帮助他们适应美洲的环境,但就在这时候哥伦布却在他们落脚的土地上,插上了西班牙王室的旗帜,宣布这里属于西班牙王国,随之而来的殖民者,最后杀光了这些土著。英国在北美开辟第一块殖民地詹姆斯敦的时候,当一百多个殖民者无法适应气候不断病死,种植的欧洲作物也不适应气候限于饥饿的时候,当地印第安部落也选择了帮助他们,部落酋长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殖民首领,教会殖民者如何在贫瘠的沙地上种植玉米这样的当地作物。同样的,当英国殖民者站稳脚跟后,就开始屠杀驱逐印第安人。

所以道德这东西,落后文明表现出来的,未必比先进文明更低,反倒是先进文明,却更加凶残的将人类的邪恶面展示的淋漓尽致。

推及到普通人,同样如此。中国人有好客的传统,许多民族同样有这样的传统,这基于人类最基本的善念,帮助人有时候是会得到道德上的快乐的,而且也有对于远方的好奇心,外来和尚好念经嘛。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尽管当时的日本已经盛行出现种族主义,但鲁迅先生也承认,他在日本是得到了一些特殊待遇的,他将此理解为物以稀为贵,南方野生的芦荟送到北方就会被安放在温室中当做珍品。鲁迅在日本遇到许多其实报纸上,电影上中国人的日本朋友,在现实中见到他这个中国人反而优待。

基于这些历史事实,以及也算是走南闯北去过许多地方的经验,李慢侯相信宋朝人会优待他。因为他没有威胁,他身上有引起宋朝人好奇的故事,也有能帮助宋朝人的“真经”,宋朝人没理由伤害他啊。

但他也不无担忧,麦哲伦环球到了菲律宾的时候,就被非洲土著杀害了,但主要是因为他卷入了当地土著的战争,他并非死于当地人的盲目攻击,而是死于误会,因此李慢侯必须解释清楚。

他现在最担心的的,是宋朝人将他当成了妖物给烧死,毕竟河伯娶妻这样的故事他还是知道的,迷信的古代人中,也有一些刚烈的官员是不怕鬼神,只信孔子的。

奇怪的是,一直急于跟宋朝人解释自己身份的李慢侯,此时突然看到对方拿着油灯走了进来,却突然语塞了,不知道自己应该说什么。

直到对方走到他跟前一米距离,停下来后,他才本能的打了个招呼:“你们好!”

接着就反应过来,他们根本听不懂自己的语言,心里真的着急,这种着急是一种无奈的着急,有口说不出的着急,不免带着躁意。

不等李慢侯再次解释,对方就发问了,这一次李慢侯听懂了更多信息,对方是在问自己是不是鲛人,来自哪里?

但李慢侯却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他能听懂对方的意思,也多半是靠猜的,真正准确的词汇,十个中听懂的不到三个,但他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是来自后世,语言是有传承历史的,即便是一千年过去了,个别词汇的发音依然会相同至少相近。最重要的是,还有文言文这种贯穿千年而未曾改变的一种书面语言作为纲领,许多语法以文言文为纽带,就算改变也有迹可循。还有一个优势,李慢侯是学历史的,他恰好阅读过许多唐宋时期的白话文献,比如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评书。

所以李慢侯勉强能听懂一些宋朝人的发音,根据语法也能揣摩出对方的大概意思。

可要李慢侯按照自己阅读过的一些宋代白话读物,立刻将自己的现代语言转化为宋代语言,那又不太可能,就算他是天才,不经过训练就能模仿宋代语法,但字音问题根本没法解决。

因此现在的情况就是,李慢侯勉强能够猜到对方的意思,但却无法回答上来。就好像一个广东人,因为影视的关系,他能听懂一个突然来访的东北人说话的大概意思,可是不太容易立刻让东北人听得懂他们的粤语,哪怕他们尽可能的用他们所谓的“白话”来讲,东北人听起来依然十分困难。

李慢侯看着对方,对方也看着李慢侯,他尽量平息情绪,尽可能的模仿宋代语法,并且用地方方言发音,还一个字一个字的慢慢讲话,希望对方尽可能多的理解他的意思。

“俺,乃,人,非,妖,物……距,宋,千,载……望,归,去……”

李慢侯一字一顿的将自己是一个现代人,从距离宋朝一千年后的未来而来,希望得到帮助能够回到现代,并且也表示自己能帮助宋代人,一股脑说了出来,语句字数不过几百个,可说完足足用了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总之李慢侯都觉得自己确实说的太慢了。

只是借着灯光从对方脸上的表情来看,李慢侯颇为失望。

此时又听两个人互相之间嘀咕了几句,他们声音不大不小,也没打算瞒着李慢侯。

李慢侯没有全听明白他们的意思,但却听到那个军人说要割自己的舌头,他连忙摇头,可对方似乎失去了跟他交流的意思,互相说着什么,然后离开了舱室。

朱提辖和蔡伯两人走出船舱,却没有走远,就在门外商议,朱提辖有些不放心。

“蔡伯。当真不用割那鲛人舌头?”

蔡伯道:“若他当真是鲛人,说与不说没人会计较。”

朱提辖点点头,他之所以提议


状态提示:第三节 要割我舌头--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