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朝臣们如何对军方高层弹劾,改变不了的是朝臣们对帝国延续千年的忠诚。
出于种种利益考虑,他们或许做出许多常人看起来难以理解的事情。
但最真实的核心肯定是追逐利益和维护帝国长达千年的统治,让帝国宛如铁桶般坚不可摧。
对军方高层的弹劾,或者有着来自许久以前那种以借势压人的想法,防止军方高层裹挟帝国的军队做出些叛逆的事情。
不管是对于皇帝陛下而言,还是对于朝堂上面那些追名逐利的官员而言。
他们没有谁希望看到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他们希望这座大秦帝国能够继续绵延千年,继续维护着他们的荣华富贵。
在这些朝臣的心中,最真实的核心不过两点,那便是他们想要获得的利益,同时还有帝国的坚固通知。
在他们看来,桃源有着威胁帝国皇权和他们利益的可能性,自然而然桃源成为他们需要反对得对象。
而桃源毕竟高高在上,尤其是经过世宗皇帝和世祖皇帝两次世系调整,已经没有朝臣胆敢在朝堂上公然置喙桃源。
转而他们把视线放在同样具备威胁帝国稳固的军方,毕竟军方掌握着帝国的军队。
要是军方的高层拿着帝国的军队做大,最后拥兵自重,咸阳朝堂的官员势必遭受屠戮。
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弹劾的奏疏来压迫军方高层所掌握的军权,来警告军方的高层。
同时向皇帝陛下传递一道信息,那就是朝臣们是真心实意的为帝国的千秋伟业而付出心血的。
打压帝国军方的高层,哪怕是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是在某些方面确实可以压制帝国军方某些高层滋生出来的野心。
古往今来,帝国历史上不是没有出现过想要拥兵自重的军队元帅,好在帝国发现的及时,用了极其细微的代价完成整顿。
正是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朝臣们对于这些东西更是讳莫如深,对于军方高层的监控和弹劾越发深沉起来。
不过好在朝臣只是上奏疏弹劾,并未太过逼迫皇帝陛下对军队进行调整。
如何来说,帝国分为三方势力,基本上出于相互平衡的状态,要是朝臣过分在朝堂上言及军方,势必有插手的嫌疑。
从古往今来的历史验证,军方和帝国朝堂必须隔开,正是这般原因,使得朝臣只能上奏疏弹劾,至于皇帝陛下是否决定出手,那是皇帝陛下自己的事情。
要是朝臣在朝堂之上过分逼迫,皇帝陛下肯定会想是否是这些朝臣想要在军方当中排除异己。
势必联想朝臣们是否搭上了军方的线路,现在正是为他们来日掌控帝国军方而做准备。
而帝国军方是用来保卫帝国安宁的,没有合适的军方元帅出任,便是不能随意安排。
倒是帝国朝堂上面的官员可以随便更改,还不用担心出现什么问题,不用害怕政务混乱。
基于此,凡是帝国军方和朝堂官员有所关联的时候,皇帝陛下都会率先自朝堂出手。
正是这种原因的延续,让朝臣们更加战战兢兢,他们明白,他们可以弹劾,却不可以过分,以至于对皇帝陛下造成压迫。
他们敢肆无忌惮对军方高层的元帅们出手弹劾,却是没办法在朝堂上过分。
每每都是掌控好弹劾的力度,揣测皇帝陛下在对朝臣可能的容忍度,在揣测皇帝陛下对军方的容忍底线又是到底在哪里。
这种情况自世祖皇帝抬高帝国南军的威望开始,毕竟世祖皇帝继位,有桃源两位夫子的功劳,同样有着南军扫平叛乱的缘故。
否则世祖皇帝断然不可能稳稳当当坐在帝国皇帝的宝座上,因而世祖皇帝格外信任南军。手机端 一秒記住『→\etv.c\o\m』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正是对南军的信任,导致朝臣自以前传承下来的弹劾方式得不到完美实践。
反而不断受到世祖皇帝陛下的斥责呵斥,偶尔世祖皇帝还会对朝臣御史台下手。
这种情况延续上百年,唯有近百年来这种情况方是有所减轻,朝臣弹劾渐渐开始抬头。
尤其是到了先帝在位的时候,朝臣们的弹劾举止开始渐渐过分起来。
先帝乃是大秦文皇帝,又是仁宗,出了名得仁善而有德行,对于朝臣得容忍都有固定的程度。
远比以前的历代皇帝要来的宽厚,对于弹劾这些无关紧要的,先帝都是没有太过在意。
这种对朝臣弹劾军方而没有反驳,反而细心接纳下来,哪怕是没有实施,都让朝臣们的私心开始膨胀起来。
不过他们根本不知道,在他们肆无忌惮之下,先帝其实一直在堆积某种愤怒。
不过这种愤怒在他在位的时间肯定不能爆发出来,不是他不能,而是他没有必要。
在位的帝王都需要自己的功绩,不过这位文皇帝很厉害,在位时期的仁政谁都没办法否定。
可以说在他在位的时候,都可以预见先帝必定在帝国历代皇帝当中留下极其完美的名声。
于是这种对朝臣出手的名声他没有必要担着,更加不符合他仁宗文皇帝的称号。
很自然的和仝致远商量之后,选择把这些功劳留给当今皇帝陛下,让当今皇帝陛下来出手。
并且在先帝在位的时候,基本上都给当今皇帝陛下安排好了后面几十年的执政生涯。
讲求对外凶戾而霸道,对内严谨而坦荡。
有点武皇帝的意味,不过当今皇帝陛下继位的天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