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无限之军事基地>六百五十五.犯罪

发生在萨米洛斯的战争,除了“惨烈”已经无法再用其它词语来形容了。

马洛夫斯基和其它的苏军高级指挥官一样,根本就不在乎本方到底出现了多少伤亡。

第17装甲师已被调上前线,那些t34和kv-1,疯狂的一次次冲击着德军的阵地。这让德国人的防御有些被动起来。

但是随即,德国人开始使用大量的反坦克武器,艰苦的阻挡着俄国人的攻击。

一个奇怪的现象马洛夫斯基并没有发现——德国人的坦克在哪里?

德国人似乎在夺取埃尔克林后,便失去了他们的坦克部队......可是这一点马洛夫斯基根本没有去多想。

10号一整天的进攻,马洛夫斯基动用了他所有能够动用的力量:第17装甲师、第89摩托化旅、第190步兵师......

终于,从10号下午3点开始,马洛夫斯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德军开始从部分阵地撤退!

大喜过望的马洛夫斯基,向前线的苏军将士下达了最严格的的命令:德国人行将溃败,为了伟大苏维埃的胜利——进攻!

看到胜利希望的俄国人几乎是发狂了,他们开始不间断的疯狂冲击,在下午5点的时候,德军全面放弃萨米洛斯。

胜利了?啊,是的,胜利了!

当看到德军全线撤退,马洛夫斯基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反应过来。他迫不及待的直接向莫斯科方面发去了电报:

我已站在萨米洛斯的土地上!

“祝贺你。马洛夫斯基同志,莫斯科在看着你,全苏维埃在看着你!”很快。莫斯科方面便回了这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

马洛夫斯基心中正在构建起无比强大的信心。随着萨米洛斯的夺取,埃尔克林已经在望!那个笨蛋塔索特斯基,现在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指挥官了。真正优秀的指挥官,正是像自己这样的人。

苏军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来消化胜利果实,德军的撤退应该来说是井然有序的,不过,这也符合德国人一贯的传统。

而在这个时候的埃尔克林。路德维希向恩斯特元帅做了简单的汇报:“元帅,我们已经放弃了萨米洛斯。”

“很好,路德维希将军。我想明天中午时候,俄国人就会出现在埃尔克林,你们做好准备了吗?”王维屹威严地目光在德国将领们的身上一一扫过。

“是的,元帅。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王维屹淡淡地道:“那么。就让我们开始!”

埃尔克林已经做好了准备——德军将士已经做好了准备!很快,在埃尔克林的战场上,一个新的地狱就会形成......

2月11日中午,苏军第89摩托化旅出现在埃尔克林,12:30,苏联空军开始轰炸埃尔克林,德国飞机迅速迎战,但数量却并不是很多。

这再一次证明了俄国人的判断:德国人的物资没有到位。补给困难还在继续困扰着他们!

13:15,俄国炮兵加入了对埃尔克林的轰炸中。德国炮兵同样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还击。双方的炮弹掠过天空,夹杂着尖利的呼啸不断的在对方的阵地落下。

13:30,苏军第190、191、192步兵师陆续到达战场,埃尔克林攻防战已经爆发!

14:00,马洛夫斯基的指挥部到达前线,这意味着苏军进攻体系已经建设完毕。

到达前线的马洛夫斯基,迫不及待的下达了总进攻的命令,当这一进攻命令下达后,铺天盖地的俄国人发出了山呼海啸一般的呼声。

天空再次被硝烟遮蔽,大地再次被炮弹震动......

萨米洛斯之战的胜利,不但鼓舞起了马洛夫斯基的信心,同样也鼓舞起了所有苏军将士的信心。

带着狂热的信仰,这些俄国人向埃尔克林发起了一波高过一波,根本就不停止的攻击。

但是,埃尔克林的整体防御强度,和阵地的配备合理,完全超出了苏军指挥官的想象。看起来,对于埃尔克林,德军绝不容许出现任何闪失。

强大的防御,并没有引起马洛夫斯基的警惕,反而好像让他如同一只饿狼嗅到了鲜血的味道一般。

胜利——只要能够夺取埃尔克林,自己必然将迈入名将行列!

可是显然要达到这一目标不太容易......

就和在萨米洛斯最初的攻击一般,俄国人遭到了强大的阻力,阵亡率高到了让人惨不忍睹的地步。

尸体层层叠叠的堆积在那里,鲜血冲刷着地面。在德军密集而强大的火力打击面前,俄国人几乎是成片成片死去的。

但是让人震撼的是,“乌拉”的声音从进攻一开始就没有停止过......

这些被洗过脑的俄国人,简直把死亡视为了解脱。他们无惧着德国人的子弹,无惧着德国人的炮弹,就这么闷着头,高呼着口号,前赴后继的发起着冲锋......

在战场上,甚至还发生了苏军一个整连从连长到普通士兵全部阵亡的可怕情况。

这是发生在190步兵师中的,连长叫塔米奇夫,是一个异常坚定的布尔什维克。

190步兵师是最早在萨米洛斯投入攻击战的,他们蒙受了相当惨重的损失,而塔米奇夫指挥的这个脸,其实原本是师部的警卫连,并没有直接参与到进攻中。

190步兵师的牺牲并没有换来尊敬,反而让他们的师长塔索特斯基遭到了解职审查,这让警卫连的官兵们感觉到自己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塔米奇夫是主动要求去最前线的。这一要求也得到了全连官兵的拥


状态提示:六百五十五.犯罪--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