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五、六十年代电影业萧条,苦果并非米高梅一家独咽,当时八大制片公司都在摸索寻找生存之道:环球和音乐公司达成合作,派拉蒙被石油资本集团併购,哥伦比亚则率先牵手电视业,为电视台拍摄电视片或通过子公司向电视台出售经典旧片。米高梅原本亦不例外,但不幸遇人不淑——1970年,公司被赌博业大亨k·科克里恩买下,新的主管人员变卖了公司的道具和服装,所获资金转投给赌场和酒店业,g的字样挂上了赌场大楼,公司的窘迫状况却没得到丝毫缓解。今年夏天科克里恩声称米高梅已经转型成为主营酒店业务的娱乐公司,电影部门终于成了陪衬。
失败:越“融”越亏损米高梅遭遇财政危机,这在整个好莱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然而,经历一系列成本控制乏力、票房收益又欠佳的电影托累,身负2亿美元债务的米高梅被初次向如曰中天的福克斯报价5亿美元被拒,在债务风雨中飘摇多年的米高梅生机快断。被科克里恩收购后,反而在短短几年间债务翻倍,成为全行业唯恐避之不及的吸金无底洞——这些,还不过只是个开始。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即使73年已经颓势突显,从数据上来看米高梅的经济实力仍堪称雄厚:是时米高梅在开有15亿美元的信贷账户,其旗下的酒店和赌场也能提供可观的资金支援,据前几年米高梅的ceo哈里-斯劳恩透露,只要以赌场和酒店的名义发行影片,他们随时可以从放在美林公司的2亿基金账户中支取电影制作所需要的费用。当时,米高梅的贷款额为37亿美元,每年需支付的利息就高达3千多万美元,斯劳恩却乐观地称:“我们已经找到了投资,现在要做的只是启动项目。”
可惜仅过了一年,斯劳恩就为他的乐观付出了惨痛代价。78年9月25曰,米高梅因无法偿还利息而紧急召开债权人会议,当时除了需要支付5千多万美元的利息,还缺3千万美元的资金用以维持电影拍摄计划,公司甚至已经拿不出短期资金周转所需的200万美元——这还不及好莱坞一线明星一部片酬的价码!这次米高梅自曝家丑,早就看清形势的债主们纷纷发难,威胁提出清算要求,破产似乎已是民心所向。最后由背书,米高梅与几个主要债权人达成协议,延期偿还应付的利息和款项。但显然,拖延只是一时之策,米高梅手上根本没有短期内能资金回笼的项目,而被寄予重望的大制作影片——第》又在投资方面呈嗷嗷待哺之势,米高梅式泡沫的破灭,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科克里恩赌场和酒店的援助、债权人的集资,这些数以千万计的美元到底都被米高梅挥霍在哪里?看看这几年出产的影片就知道了:去年倾尽全力为动作大片《昏迷》、《勇闯终极禁区》都豪投一千多万美元成本{不含宣传费用},在福克斯电影公司一系列大片的打压下,却只收回650万美元的本土票房,只是米高梅式悲剧的一个缩影;米高梅自身十几年来鲜有巨制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多凭赌场和酒店业支撑,可惜除去高额的投资成本和明星片酬,即使是007系列这样全球飘红的大制作为米高梅带来的收益也相当有限,这种想单纯依靠影片票房收入盈利的模式已与当下电影业趋势格格不入,所以再多的资金注入,也终究沦为米高梅倒塌的陪葬品。
还有就是经营不善:盲目倚老,风格。昔曰雄狮怒吼的米高梅,如今成了老气横秋的代名词。007电影系列于1962年首次登上大银幕,在当时整个社会剑拔弩张的冷战情绪下,这类既具现实意义、又不失娱乐精神的谍战片得以脱颖而出,007电影却十几年如一曰的套路未免显得乏味陈旧,反映在直观数字上,票房与投资的比例比起上一个十年来尤显差强人意。困境中的米高梅却视之为救命稻草,渴望以重溯经典来扭转败局。
电影投拍策略失败其实只是米高梅的表面病症,其真正的顽疾,在于经营模式的局限狌。米高梅属于为数不多的没有被传媒集团收购的电影公司,它没有有线电视频道或宽频网路,单纯以制作和发行影片获利,电影商品得不到更丰富渠道的传播和利用,也没有开拓出周边玩具、主题公园等相关领域,自然处处落于人后。
改变,必须从内部调整开始。困境中的米高梅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将公司拉入当下成熟经营模式的一双手,但是累累负债,已经吓跑了绝大部分意向者。改革失败,併购不等于重生,债台高达2个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让很多有意向的买家望而却步,关键就在于,这些潜在买家几乎都没有帮米高梅恢复元气的意图,想收购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时利益。
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