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的发展中心就是东部沿海、西部边疆。从南北来说。北方主要是重工业,南方是轻工业众多,同时也有不少重工业。
总体来说。经济是东部更加繁荣,南北则是南方更加繁荣。
中部地区则以湖北、四川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进行辐『射』,湖北工业规模已经变得愈加庞大。
人口则开始大量向城市汇聚,农村人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展开而进一步减少。此时中华民国每一天都有几十个自然村消失。并且自然村的小时速度还在加快。
不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却也没有拉下,大量的农村基础设施也被建设了起来。
这年头的农村基础设施非就是道路、通水、通电。此时的农村并不贫穷,没有什么工农剪刀差,有的则是一群农场主。
农改法颁布之后,全国修通了道路的农村地区,只要是符合机械化农业条件的,都开始了农业改革。
这更加减少了农民数量。
现在中华民国的农民这个词汇已经逐渐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农场主’这个词汇了。
其中大量土地被财团掌控,财团管理模式最为先进。
不过财团现在已经开始从农业土地上撤退了,因为随着经济发展愈加繁荣,民资手上钱不少。
民资可以投资农场,高价买走农场进行经营。
因为财团发现,管理大片的农业土地有些麻烦,全靠工人的话,确实比较麻烦,工人很多时候只是负责上工,经常出岔子。
这样的情况下,还不如卖给民资经营这些农场。
毕竟在工业时代,农用土地已经不是太重要了,利润首先比不上工业,特别是工资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
另外管理起来因为区域『性』跨越比较大,比较麻烦。
另外,这些农场也可以低买高卖,也可以当成股票、工厂这些东西一样,经济局势好的时候卖出去,经销萧条的时候再买进来。
首先卖掉的就是那些条件不怎么样的农场,那些农场一是离公路比较远一些,二来可能是灌溉不是那么方便一些。
财团只保留那些优良的农用土地,其他中等的农用土地,也都被规划成一个个农场然后卖出。
农场主买走土地后,生活用水可以打井,发电可以用发电机,油价尽管有上涨,但是工资上涨更快,反正油价那么便宜,发电机只是小意思。
有发电机,电力、自来水都不是问题,道路方面自己修一个呗!如果是从财团手里买农场,那么是有带公路的。
农场主可以在农场里建一个大别墅,还可以铺一个漂亮的草坪、花园,费用都是很低的。
农场主的收入情况是很不错的,前提是没有负债。
因为当前的科技水平所限,一个使用大型农机进行生产的农场主,一个人大概能够完成两千五百亩农场的种植任务,播种、收割的时候需要请两个临时工帮忙。
一个2500亩规模的农场,一般都是种植一季,如果『政府』有订单,一年的收入平均能够突破1000元,是普通工人收入的两倍。
经营一个农场并不需要多少时间,甚至可以当成一个副业来搞。
作为计划农业国家,这些机械化农场是否生产得看『政府』订单,如果『政府』有订单就生产,没有订单就撂荒。
同时因为农业土地越来越多,生产出的农产品如果太多卖不出去,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中华民国的粮食生产农用土地,变成了一年只生产一季,如中南半岛地区的稻田,则一年生产两季甚至是三季。
随着机械化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南半岛的稻田也将不再种植三季稻了。
农场一年只种一季,可以有效的保障土地的肥力。
如果没有订单的时候,『政府』会给与补贴,因此农场成为一个热门投资项目,投资农场是稳赚不亏的。
如果是没有负债的话,购买农场自然是不会亏本的。
但是如果是负债经营,那么经济萧条时一旦还不上贷款,破产时农场就是财团的了。
所以农场是会不断洗牌的。
而随着机械化农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还会进一步提高,就如后世的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经营五六千亩的农场。
所以经济萧条过后,农场在经过再一次洗牌之后,规模是会变大的。
而农业人口,也会进一步的减少。
农机方面,农场主购买农机是有『政府』补贴的,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补贴,但前提是要把农场经营好。
农业方面按照这个模式发展下去,会越来越发达。
当然,『政府』补贴农业得花不少钱,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财团可以借钱给『政府』嘛!
『政府』还不起钱怎么办?
还不起钱可以再借钱,如果说民众消费目标缺乏的情况下,这时候财团可以让『政府』加大税收。
由于是『政府』下订单生产农业产品,同时各农场主加入财团的农业辛佳迪模式,因此财团依旧掌控着整个国家所生产出的粮食。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民。
财团尽管卖农场,但却不会放弃对粮食的掌控。
中华民国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越来越少,更多的劳动力则转入工业生产当中。
机械化农业的出现,成本未必就比普通农业更低,其中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