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有德告别后还特意派了一个镖师注意着这伙人的动静,确定他们把人送到官府之后才安心离开。
他也不想知道这些人是什么身份,但对方敢光明正大找上官府,身份肯定不同一般。他把其中种种细节告诉陈越,并让他学会谨言慎行。
罗秀娘经过这出事,催着刘有德快点走,也不肯再走偏僻小道,不让他们父子四处停留,说早点到家爹娘才安心。
刘有德看着罗秀娘担忧的表情,想着剩下的行程也不多,也就答应下来。他不答应也不行,镖师也在给他提意见,说希望早点走完这趟行程。
接下来几天,刘有德除了在府城停留采买礼物外,其余时间都一直在赶路,连中午饭都是在车上解决,并没有停留休整。
他们一直走到老家镇子上才放慢脚步,眼看着离五福村只有二十里路,刘有德也从马车里走出来。
刘有德离乡多年,但是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没有什么变化,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很容易就产生亲切感。
陈越跟着他身后却没有什么感觉,当年他离开的时候还小,很多事都只是隐约记得了。
罗秀娘和刘有德怕记不得老家的亲戚,在路上还给他培训了很久,把家里的各种关系谱都背下来。
陈越心里已经有个大概,只等见到人就能对上号,这样就能彻底记住。
刘有德一行人带着四辆马车,远远在村口就引起注意,不少孩童跑出来看热闹。等他们看到马车往村里走,一个个马上散开喊家里大人。
这还是农闲季节,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家呆头,等他们露出头好奇的打量,马车已经停到陈家门口。
陈家人听到动静已经有人开门查看,等陈父看到马车里下来的刘有德,激动的都不会说话,还好旁边有人机灵的喊陈母。
陈父在看到陌生的孙子后,更是欢喜的落下泪,还拉着陈越的手不放,刘有德都被他赶到一边,这个时候孙子比儿子更重要。
陈母也拉着陈越的另一只,刘有德扶着同样被冷落的罗秀娘和其他村民打招呼。
一家人刚进屋,族里的人也围上来,还是闻讯赶来的族长把族人都赶走,给刘有德一家人留出空间说话。
刘有德谢过族长,又说刚到家要先休息两天,等身体恢复好再和大家聊天。
罗秀娘也跟着吩咐下人给族里每家都送上府城买的小礼物。一家一包糖果,一封糕点,东西不多但因为样式、味道不同,倒也让大家笑开颜。
族人没有空手而回,对被赶走也没有不满,离开后说的也都是好话。
刘有德也确实累了,连续多日赶路让他脸上都是疲惫的神色,陈越年纪小更是熬出青色,要不然族人也不会如此听族长的话离开。
陈父也不敢拉着儿孙说话,反倒催着他们先休息,有什么话可以明天再说。
刘有德也答应了,这次回乡他想劝父母跟着一起去京城,也就更不急在一时。
陈父听说要去京城,倒不像上次那样坚决反对,可让他离开村里,这辈子连县城都没去过的他,让他去京城也一时难以决定。
陈母也不想去,她更喜欢在村里生活,村里人都捧着她。她每天什么活都不用干,闲下来就和村里老人聊天就行。
这样的生活去京城可不定有,她不会听也不会说官话,去了京城岂不成了聋子和哑巴,总不能整天和家里老头子说话,那也太没意思。
陈母不愿意去,陈父的一点动心也压下来,这些年儿子虽然不在身边,可有女儿女婿在身边照顾,家里又有下人,他们的生活好的很。
陈父和陈母不用干活,身体比村里一般老人好,他们自问多活几年不成问题,更不愿意去京城拖累儿子。
陈有德见二老不肯去京城,只能让杜仲平时多照顾。杜家还没分家,刘有德但让他主动提出净身出户,把户籍签到五福村。
刘有德答应把杜仲的俩个儿子带去京城求学,这让杜仲没有多考虑就答应了。他怕他不答应,父母兄弟知道消息,也想把侄子送过来,或者占用儿子的名额。
这些年他一直住在五福村,也就过年过节回去住一晚,对家里事知道不多,但也知道兄弟们都嫉妒他有个好岳家。家里的侄子也有送去上学的,但是这么多年连个童生都没有,看样子想走科举的路是没有希望了。
刘有德走的时候把陈越留在老家陪父母,让他在老家呆一年再多去京城。
陈父开始还不同意,担心误了孙子学业,可听刘有德说陈越年纪太小,哪怕是接连两次考试都没问题,最后中了进士也不会被朝廷重用,陈父才答应孙子留在老家。
陈越留下来也要读书,刘有德给他交待任务,每天上午在陈家的族学里教半天,下午自学。
刘有德当年办的那个私塾如今改成了陈家的族学,族里专门买下一块地建了一座院子当学舍和夫子的宿舍。族中子弟都可以免费上学,连纸墨笔砚都免费提供,这也是刘有德的意思,
这些开支都来源于族田,这些年刘有德的官没升,钱没少赚,陈氏族里的祭田也有上百亩,一年的收成请一个夫子完全不成问题。
陈越有秀长功名,他到族学教书又不抢夫子饭碗,他开的课主要针对科举,族学开了几年也只有几个童生,不得不说和夫子也有关系。
刘有德在翰林院多年,学问可以说比一般进士都要强很多,他又看过各版本四书五经的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