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龙兴之所>第三百零二章 袁绍之谋

并州,当袁绍五万大军紧急部署到雁门,却突然发现西河、五原已经换了主人,蜀国刘璋四万大军在侧虎视眈眈,指挥偏师作战的颜良、沮授只得暂时放弃攻击太原的计划,飞马向壶关前线的袁绍禀报。

袁绍得知刘璋竟然抢在他之前夺取了西河、五原,不由破口大骂吕布、刘璋无耻,盛怒之下的袁绍立即便要将主力悉数调往雁门,他一定要好好给刘璋那黄口小儿一个教训。

闻迅而来的田丰连忙相劝:“主公不可啊,一旦我军主力撤离壶关一线,吕布必然乘虚攻入我冀州重地。吕布军之贪婪、残忍比之饿狼尤有过及,一旦放任其进入冀州腹地,无疑于引狼入室、其祸非浅啊!”

郭图也在一边劝道:“主公身为四世三公袁氏之后,雄据冀、幽、青、并四州,德威无双,若是让吕布那三姓家奴冲进冀州,必然严重打击主公的威望!”

“那你们说应该怎么办?”听说吕布有可能乘机攻打冀州,袁绍先是大怒,紧接着又是深深的担忧,冀州可是袁绍六成的兵员募集地、七成的粮草、军饷来源,尤其是与并州一步之遥的赵国、魏郡等地,那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吕布真的杀进赵国、魏郡等地,以吕布军那劫掠如火的作风,想要冀州将要遭受到怎样的损失,袁绍不由得打了个寒颤。不行,冀州是他争霸天下的后勤基地,绝对不能将一头失去约束的饿狼放进来!

田丰道:“主公,以属下之见,我军刚平公孙瓒、孔融,壶关一线同样是争战连年,士卒早已经久战力疲,而今幽州、青州新得之地战乱连年田地荒芜、百姓游离,冀州为支援连年征战已是百姓疲弊、仓廪无积,故属下以为此时非与刘璋决战良机,如今我军应暂息刀兵、休养生息,待冀、幽、青民生恢复,再聚雄兵与刘璋决战,必能一战克之!”

张郃也道:“主公,据报,刘璋此时带甲数十万,在并州境内便布置了十万大军,三辅之地尚有二十余万兵马,随时可支援并州,一旦我军不能立即击溃并州单福,待刘璋援军抵达,局面恐将于我军不利。何况并州境内还有吕布军在旁窥视,据报吕布已经在太原布置了四五万士兵,若是我军其乘我军与刘璋两败俱伤之时忽然杀到,恐怕……”

审配却大声斥责道:“此等短视之言,也敢惑主公耳目?依你们之言,我军罢兵休战、休养生息、以图来日,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期间刘璋同样在休养生息,以益、荆之富,恐怕等到我军整军再战之时,对方已经带甲百万了,那时我军如何与之相抗?眼下刘璋在蜀国倒行逆施,弄的民怨沸腾、社会动荡,正是消灭他的绝佳时机,如果错过此良机,让刘璋稳定了国内局势、数十万大军攻取并州,我军如何抵挡?并州一下,刘璋居高临下,几可威胁整个河北,那时侯你们让主公如何应对?”说罢,斜窥了田丰、张郃一眼,脸露得色。

许攸道:“正男之言大大有理,如今刘璋甲兵七十余万,其志必在天下,若是不乘其良机消灭之,待其稳定国内局面,必成心腹大患。此时我军若是增援雁门,与其交战,即使不能完全击败并州蜀军,也可以大大削弱其实力。一旦战事一起,其休养生息之法便无果而终,随着大量士兵的阵亡、税赋的增加、田地的荒芜,其国内百姓必然心生怨怼,从而加剧新政带来的动荡,届时主公再派些细作进入蜀国,稍作引导,必能引发叛乱,那便是刘璋败亡、主公称霸的时刻!吕布壶关一线不过五万残兵,其中超过半数为新兵,主公只需要三万精锐便可将其堵在壶关之中,难以寸进,主力转至雁门,寻机与消灭单福。至于吕布在太原的兵马同样无须担心,主公只需要派一使臣前往许县,送给曹操一些粮草,让他派出军队攻打胙城、酸枣六县,吕布在六县不过万余兵马,定然无法守住六县。一旦六县被曹操收复,洛阳便暴露在了曹操的兵锋之下,吕布必不能坐视,而要解六县之危,他只能从太原抽调兵力,待太原主力调走,吕布便不足为虑了!”

袁绍问道:“曹操征伐陶谦在即,此时让他出兵攻打吕布,他能够应该吗?就算曹操如约出兵,并州境内刘璋与我军数十万精兵压境,吕布敢调离军队吗?”

郭图道:“一直以来曹操粮草都十分缺乏,否则首次征徐也不会因为粮尽而退了,此时主公送他粮草无疑于雪中送炭,而且六县本就是他的领地,被吕布斩将夺地之仇恐怕他日夜都在想着报复,如今等于主公为他供应粮草收复失地、报仇雪恨,他岂能不愿?主公也不必要求他收复六县,只要少量兵力作足样子便可,不会影响到他征伐陶谦之战,如此一来,他还不欣然受命?至于吕布,主公大可放心,相信吕布一定会明白只要我军和刘璋未分出胜负,便没有人会去打他的主意,既然太原稳如磐石,胙城、酸枣又面临失陷之危,他又何妨从太原调兵救援?而且吕布为了打消我军和刘璋的疑虑,让我们和刘璋在并州尽情展开大战,或许他还会主动削减太原的部队!”

袁绍听罢,深有同感的点头,但他还是有些担忧,道:“但是大军调动,必然被刘璋探得,他定然可以判断出我军意图,势必向并州增兵,如此一来即使我壶关主力抵达雁门,我军在雁门可战之兵不过十三、四万,恐怕难以击败刘璋。”

审配忙道:“主公不必担心,我军如今带甲三十五万,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二章 袁绍之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