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的转移过程在哄总会伴随着人口的迁徙。
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改变的规律。
可以说,一个大都市的出现,主要是在人口和资本的双向推动下诞生。
香港工会的多次维权,让香港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直线上升。
为了解决在劳工上的大笔开支,一些企业不得不把工厂迁徙到劳动制度不完善,工人薪酬低廉的地方。
跟香港隔海相望的粤东省,无疑就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免税政策、一个月两百到五百这种忽略不计的人工,让第一批搬迁的港企赚到了大笔的利润。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然就会有更多吃螃蟹的人。
大规模港岛企业的工厂转移中,让粤东省的经济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
工厂的大量建造,让以广州为中心的沿海城市人口越来越多。
人口是决定产业和经济的要素之一。
当人口越聚越多后,一条条产业链和一些新的职业就应运而生。
饭馆、旅店、或者包租婆、二房东等等等。
除了这些传统营生外,同时也催生出多种多样新的职业。
比如,职业介绍。
全国大量人口迁移到这些沿海城市,就是为了寻找一份可以赚钱养家的工作。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人口,也是一种市场。
很多年前存在猪仔的买卖,就是因为市场因素决定。
当很多人都想找一份工作时,就也是一种庞大的市场。
一些会投机钻营的人,就将目标放到了大量的外来人口身上。
想找工作?
没问题,只要你同意将一个月工资给我,我就可以帮你找一份不错的工作。
想要更高收入的工作?
没问题,只要将半年的薪水给我,我就可以帮你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工作。
看看,只需要干满一年,你就可以赚到比其他工厂更好的薪水,多么划算。
或者欺骗、或者真诚、或者暴力恐吓。
但在利益且牵涉下,一条相关的产业链就此形成。
广州,花都职业介绍中心。
一家挨着一家的职业介绍所门口,站着大量的男男女女。
一条几百米长的街上,挤满了来找工作的人群。
人头攒动下,比最热闹的菜市场还要拥挤。
他们有一个统一的名字。
外来务工者。
职介所的门上,用大字报写着各种招聘职位。
某单车厂招聘男工,年龄16到50岁,底薪170,加班费另计,最高可达六百元。
某印刷厂招聘女工数名,年龄16到45岁,底薪150,包吃住,月工资三百五左右。
每一家职业介绍所门口,都贴着类似的广告。
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咨询着工作相关问题。
问中介费的。
问工资压多久的。
也有问一天上几个小时的。
“流花镇丰业电子厂招聘女工五百名,月薪五百块,管吃饭,包住,有没有报名的。”
一家介绍所门口,有工作人员呐喊着。
“一天上几个小时啊。”
‘“两班倒,一天十二小时,每个月休息两天。”
“那这工资不错啊,介绍费多少钱。”
“两百块。”
“我去…..”
“我也去…..”
当场,就有不少人缴纳了介绍费。
在将钱收的差不多后,介绍所的人再次开口了。
“你们听好啊,要是面试不合格,这个介绍费是不退的,不过可以帮你们再次找工作,应聘一次扣十块。”
“……”
没有人敢吱声。
都是来外面找工作的外地人,哪怕明知道这种事吃亏,但也没人敢反抗。
何况电子厂招收的都是年轻女工。
忽然,一阵喇叭声引起了职介中心人群的骚动。
“汤钱蓄电池厂招聘男工了,月薪一千五,每天八个小时,去的赶紧过来报名。”
哗啦一下,无数的人都朝着喇叭声的地方涌去。
一千五百块一个月,这种工资,可是要比其他厂高出五倍都不止。
“我去,我报名。”
“要什么样的条件。”
在无数人的询问下,介绍所的人再次拿起喇叭喊着。
“只要男的,年龄35岁一下,介绍费四千五,面试不过的话全退。”
四千五的介绍费,让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都是出来找工作的,没几个人能够缴起这么高的中介费。
“怎么这么贵的中介费。”
“是啊,太贵了。”
“不贵啊,一千五一个月,干三个月就回本了,以后再干不比在其他厂里划算的多。”
在华国,永远不缺少聪明人。
哪怕是如此高昂的介绍费,最终依然有大量的外来人员报名。
“怎么这个厂工资这么高啊,要是我能进去就好了。”
“听说是日本厂,专门做蓄电池的,日本厂工资一半都比较高。”
“你们知道什么,我老乡就在里面干,听说厂里有毒的,一个月要去医院排一次毒。”
“有毒?什么毒啊。”
“那就不知道了,不过一半厂里不会让你干超过两年的。”
“那也划算啊,干两年也能赚两万块了。”
没有人去问中毒会有什么后果,更没有人去打听那些中毒了的人后来怎么样。
跟钱相比,命又算的了什么。
无数的外来务工者,看着那些缴纳了钱的人兴冲冲排着队离开职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