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人世间>第一二三章 再续前缘

雪莲在雪山上才开放,鱼儿在水里才能游荡。

——塔塔尔族谚语

在被誉为“春城”的云南省昆明市,巩怀周的后裔、巩连朝的小女儿巩碧玉继承了巩氏家族书香门第为人师表的传统,在一所大学里担任历史教师。

当年,巩碧玉从四川的一所师范大学毕业以后,来到了少数民族云集的云南边疆,专门从事研究和教授明朝历史的专业。

初春的一天,她无意在浩瀚的历史史料中暮然发现,自己的祖先曾经跟随大航海家郑和的船队多次下西洋,而且与郑和的后代结下了很深的情缘。

她对这个发现感到非常的兴奋,随即决定去寻访郑和在云南的故乡。

巩碧玉背上双肩包,一个人来到了郑和的出生地——昆明市晋宁县城的昆阳镇。

她找到了在郑和故居建立的郑和公园,缓缓地步入公园的正大门。她环顾了四周一会儿,然后款款地拾级而上,看到了前方高大的郑和雕像掩映在青松古柏丛中。

5.55米高的郑和昂首挺胸,英姿飒爽,屹立在3米高、形似宝船船头的基座上,左手拿着长剑的把柄,右手握着航海地图,饱经风霜的脸庞气宇轩昂,两只眼睛炯炯有神。他的右脚向前做着跨步的动作,象征着大明王朝冲破2000年的禁锢,迈出了向外部世界开放的第一步。

巩碧玉在正面瞻仰了郑和的雕像以后,来到雕像的后侧,只见后侧雕刻着一组8幅青色花岗石浮雕《开放先驱——郑和》。浮雕再现了郑和从少年到航海家的生活情景和成长历程。

巩碧玉告别了郑和雕像,来到了月山。

月山的山顶坐落着一幢三宝楼,是用郑和的小名三宝命名的。三宝楼共有3层,主体模仿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形状。门头的上方悬挂着近代学者梁启超题写的“海上巨人”4个斗大的金字。三宝楼琉璃瓦顶,雕龙画凤,绚丽多彩。四周点缀的汉白玉围栏把三宝楼装饰得既光彩夺目,又清新典雅。

巩碧玉缓步登上三宝楼,极目远眺,烟雨茫茫的滇池涌入眼帘,顿时给人以亲自驾驭宝船、驰骋大海的真实感觉。她长久地待在那里,脑海中努力还原着祖先和郑和劈风斩浪、勇猛前行的场景。

走下了三宝楼,她来到了郑和纪念馆。

纪念馆共分为4个展室。整个展览以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为主线,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文献、实物、碑文拓片和复制模型等,充分展现了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一生的光辉业绩。

告别了纪念馆,巩碧玉顺着小路前往东北方向,来到了一座牌坊下面。

这座牌坊有一些老旧。岁月在上面留下了累累的历史痕迹。褪色的木匾上赫然书写着“郑和故居”。

巩碧玉怀着对郑和的无限崇敬之情,静静地参观了这个不到500平方米的院子,轻轻地留下自己的脚印。

左侧只有一间厢房,面积不过40平方米。里面陈列着一些航海模型和用具。

右侧的厢房有两层,里面摆放着一些关于航海的书籍和郑和船队的图片。

小院的青石砖路缝隙里长满了青苔和翠绿的小草,犹如院子的主人一般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于逆境中顽强地拼搏。

巩碧玉从右侧厢房的前面下了几级石阶,来到一个小池塘边。池塘的小拱桥上点缀着鲜花绿草,显得清新别致。

巩碧玉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郑和公园里了解到,在江苏省的南京、太仓和福建省的福州还分别建有郑和公园、郑和纪念馆和郑和三宝船厂遗址。

一周之后,巩碧玉又开启了南京和福州之旅。

在千年古都南京,她流连在天妃宫前,仰望这座明成祖朱棣为感谢海神妈祖护佑郑和航海平安的圣德赐建的宫殿,感慨人与神之间虚拟的情感;她徘徊在静海寺里,瞻仰这座明成祖为表彰郑和出使海外并弘扬国威的伟大功勋建造的建筑,追思郑和晚年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巩碧玉打车来到了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在绿草芊芊的西麓找到了郑和文化园。

当地的居民告诉巩碧玉:“我们这里的人都把这座山叫做‘回回山’,把郑和的墓叫做‘马回回墓’。这里原来有郑和墓碑、石刻等建筑,50年代时被毁坏了。1981年,南京市文管会与江宁县文教局来到杂草丛生的‘回回山’实地勘查,发现这里的墓园宏伟,墓圹呈长方形。1985年,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之际,江宁区文教局经过维修以后,郑和的墓园才重见天日。”

前往郑和衣冠冢的墓道全长140.5米,寓意郑和首航时间为1405年。石质墓道牌坊高5.6米,宽3.2米,上面雕有7个圆圈寓意郑和成功地七下西洋。

巩碧玉看到的新墓园是青石砌成的马蹄形。

墓园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墓顶高约8米,掩映在青龙翠绿之中,整体呈现出阿拉伯伊斯兰的建筑风格,从正面看上去是一个回字的形状,寓意郑和是回回民族。墓前的台阶有4组,每一组有7层,共有28个台级,寓意郑和7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遍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墓盖石上雕饰云锦、莲花等图案,刻有阿拉伯文字。墓后的墙上镶嵌石碑,阴刻隶书“郑和之墓”4个字。

这里建有文物展厅、史料馆、文物展馆、接待室等,以回廊相连接,整体风格为仿明清四合院的形式,一座由南京市府树立的石碑,一座古色古香飞檐挑角的碑亭。这些建筑在牛首山的背


状态提示:第一二三章 再续前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