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大明少皇>番外吐槽篇:规则与话语权(2)
再灌水,通过膨胀作用将石头胀裂,然后成了建筑材料。

因为湿木的膨胀作用有限,干燥的木头最好,于是在我的脑海中,古埃及人又多了一项工作,晒木头。而原产西亚,膨胀系数远木头的豌豆,被精明的古埃及人华丽丽的无视。

根据现有资料,古埃及的气候环境,并不适合树木生长,林荫一类的奢侈物都是法老专属。于是古埃及人还有一项工作,在沙漠里到处找木头晒干。至于在沙漠里找木头这种小事,到底需要多少人力,残暴的法老是不管的,只管手一挥就行。

我想只有一种解释。参照辫子朝记载:虽然恶魔张献忠把四川人都杀光了,但英勇无畏的辫子军依然继续和四川人(鬼魂)作战了几十年,才最终拿下天府之国…因此个人严肃地认为,精通咒语的古埃及人,一定是召唤亡灵完成了这些奇迹!!说不定还召唤了神兽…

根据目前资料,石头的硬度是7,铁的硬度是4。青铜的硬度在这两者面前,可以无视。那石头上又是怎么打得孔?(工具实物嘛照例没有)因为古埃及的铜矿不仅少得可怜,铜矿品味也不高,所以铜器在古埃及属于奢侈品。拿奢侈品来用做大规模采石头的工具?

面对疑问,白皮翻了翻莎草纸书(实际莎草纸书没有任何记载),东拉西扯说,那是因为在采石场周围建立了专门的冶炼作坊,时刻把磨损的青铜工具回炉锻造。可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多少冶炼工匠?天量燃料又从何而来?烧木头?白皮耸耸肩,诡秘的一笑:神迹…

当然,神奇无处不在。用木头胀裂的石头,其裂开后的痕迹不仅无视基本物理规则,还完全符合古埃及人的想法,不需要过多的加工和打磨。当然或许也有需要重新加工的,不过这些都是毛毛雨啦,反正古埃及人手里有硬度强过石头的青铜工具。

按照白皮记载,古埃及真正进入铁器时代,是在公元前664年的舍易斯王朝时代,但三年后,舍易斯王国就被亚述帝国灭掉了。而此时,金字塔已经屹立了几千年。就是说自古以来,古埃及人能够制作硬度比石头还高的青铜器,最后却败给了使用铁器的蛮族…

因此,我的震惊,只有借用达叔在大话西游里的经典台词来表述:“老婆,快出来看上帝。”

……………………………………………………………………………………………………

从官科生嘴里,我懂得了一些让人无比沮丧的道理:

外国的石刻可以历经数千年不留下岁月痕迹,出土文物不仅油光水滑,还丝毫不受氧化干扰。外国人喜欢切割花岗岩、打磨大理石,就是不留下一件工具让后人敬仰;

国外一个小小的城邦,随随便便就可以挥霍昂贵的羊皮纸和莎草纸,君主连眼皮都不抬一下。君主都特别重视文化,动不动就建立巨型图书馆,可就是不保存原稿;

古希腊、古罗马的很多历史文献资料,都是从阿拉伯商人那里找到的。而友善的阿拉伯商人扬国际主义精神,将这些异教徒的东西,保存的比自己民族历史还要好还要完整;

国外的君主可以任意使用民力,从来不担心百姓会造反,史官们也从来不喷吐口水。外国的土地不仅物产丰富,还自带农作物产量倍增功能;

国外的历史和学问,都是可以不用找到原文出处的,那怕这些东西直到16世纪才突然蹦了出来。华夏的先祖们,你们临摹一些字画都要留下笔记,以便后人查证,哎,多此一举啊;

最后,用三位民科生的话,结束吐槽:

“希腊文字非常伟大,就是不肯记载希腊自己的历史;希腊化地区满世界,就是不实行希腊传统的民主选举制,而去实行波斯人的总督任命制;希腊文化源远流长举世无双,就是容不下‘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处死,柏拉图被流放,亚里士多德远走他乡。这就是古希腊的伟大与高之处。”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对精英独裁制度大加推赞。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受过严格哲学教育的统治阶层、保卫国家的武士阶层、平民阶层。他鄙视个人幸福,无限地强调城邦整体、强调他一己以为的‘正义’。在柏拉图眼中,第三阶层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骗的。他赋予了统治者无上的权力,甚至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可以用撒谎来对付敌人或者公民’”

“石器时代的最高成就是玉文明,玉不就是石头嘛。青铜时代的最高成就是大型青铜器,鼎,编钟等。这两个时代恰恰是中华独领风骚。不要跟中国人比工具的创造和使用,因为中国人到最后会把工具艺术化…这才是真正的文明。”

额,对了最后再上一段官科生,令人惊艳(作呕)的春秋吉本(1737─1794)是近代英国杰出的历史学家,影响深远的史学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的作者,十八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史学的卓越代表。----当然这本史学著作的历史资料来源嘛,只能呵呵代替。)

“从原版内容上来看,对这本书的批评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世纪,该挑剔的地方都已经被学术界挑剔完了。不过《罗马帝国衰亡史》作为一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历史书,应当看到它在那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也能够从中窥见启蒙时代的历史学家们,‘在不借助成熟的考古学工具的状态下,如何完成历史编纂工作的’---(亮点,在单


状态提示:番外吐槽篇:规则与话语权(2)--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