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清王朝的覆灭>第四十九回 世凯识破计策三条
袁世凯话音刚落,屋门大开,立刻扑上来四个如狼似虎的卫兵,即刻就把公韧的胳膊摁住了,然后就往外拖。别看这屋里像是空无一人,其实从几个角落的暗洞里都有短枪对着屋里的生人,要想有半点儿不规,立刻命丧枪下,何况袁世凯本人还有不凡的武功。

看到既然已经如此,公韧心里倒是十分坦然,仰天大叫曰:“谁也不怨,还是怨我思谋不周。这样也好,倒是可以和西品相会去了,省得让她等得寂寞。”

听到此话,袁世凯的眼睛转了转,对公韧说:“这些鬼点子是不是你出的。”

公韧大叫道:“是我出的又怎么样,和谭兄没有一点儿关系。要杀要剐,由我一人承担好了。”

袁世凯听到这话,突然转怒为喜,对警卫摆了摆手。那四个警卫放下了公韧,然后走出屋去。袁世凯又对外面温和地说:“来人,上茶——”

管事上来了,对着桌子整理了一番,又重新上来了茶水、点心。袁世凯这时候对公韧笑嘻嘻的,倒是没有一点儿怨恨的意思,站起来,对公韧拱了拱手说:“真是英雄出少年啊,我一看,这知道这位兄弟气宇轩昂,本事非凡,英雄出世,一生的伟大业绩早已写在了眉目之间。”

袁世凯这是唱得哪一出啊,生死之事,全在他的驴嘴唇上下一碰。公韧实在是摸不清袁世凯到底想干什么,干脆静静地坐在了椅子上,以静制动。

袁世凯说:“什么是缘分啊,这就是缘分,上天把一个才子送到了我的跟前。请问,公韧兄弟,你如何为谭嗣同出的这些计谋。”

公韧不愿意给袁世凯回答这些废话,问道:“袁大人,你现在手握兵权,光绪皇帝意欲变法图强,从弱国变成一个强国而挺立于西方诸强之中,从此改变中国的命运,而慈禧、荣禄之流封建专制、固步自封,阻挡历史车轮前进,阻碍变法,你如果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你就是美国的华盛顿,法国的拿破仑,为何不一蹴而就,流芳百世呢!”

袁世凯眉头一皱说:“公韧兄弟,我有我的难处啊,你以为变法就这么容易?”

公韧一听有门,问道:“难在哪里,能不能说出来让我听听。”

袁世凯叹了一口气,慢慢地说道:“举大事者,首先要有兵权,太后这人,疑心太重,一看变法有可能危及到她,就急忙召用了荣禄为文渊阁大学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帅董福祥的甘军,聂士成的武毅军和我的新建军。你说这是为什么,这还不就是一旦情况有变,手握兵权,枪杆子里定天下。虽说我的手里掌握着新军,可是要想调动一个标的兵力,荣禄说了才算。

再说政权,现在还是慈禧掌权。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生母,同治帝去世后,因同治帝没有子女,载湉被慈禧太后选为同治帝的继位人,意外地成为清朝第11任皇帝。载湉即位时虚岁才4岁,入宫时还在熟睡之中,慈禧太后又是光绪皇帝的亲姨,这对光绪的压力有多大,你应该知道。到了今天,慈禧已历经三世。在这三世中,经历了多少次战争,经历了多少次宫廷变故,你不是不知道。光绪帝又有多少从政经验,能和太后相比吗?

在这场较量中,还有人的性格。慈禧是宽厚与残忍并举,辛酉政变查办载垣、端华、肃顺党羽时,原8位顾命赞襄政务王大臣,处死3人,处分5人;与其关系密切的处理了陈孚恩等6人,太监5人,共计19人。这与肃顺办理的戊午科场案动辄处分牵连数百人,不可同日而语。政变从发动到处理完毕,也只有一个月时间,时间之短促,也是令人吃惊。总的来说,慈禧是宽厚的,但是在另一方面,她又十分残忍,她依靠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先后平定了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回民和苗民造反。1864年7月19日,湘军攻破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今南京)的时候,分段搜杀,三日之间,剿杀太平军将士10余万人,秦淮河尸首如麻,真是河水都被染红了。

再说光绪帝呢,作为一个年轻发奋的君主,从一个帝王应该具备的素养上看,他能够接受新鲜事物,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不轻易退缩妥协,在关键时刻,为了变法信念,置生死安危于度外,这已经超出了一位提线木偶帝王的行为价值选择,即使从人格上看也是值得称道的,确实令在下敬仰。但是光绪帝也有他的缺点,他性格懦弱,缺乏政治谋略,又遇到太后这样一个强势的人物,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终不能有所作为,处处为太后所牵制。

在这场政治较量中,谁胜谁败,恐怕你已经心中有数了吧!”

公韧心中思忖,也许袁世凯说的话是有些道理,但是道不同不以为谋。公韧气呼呼地说:“袁大人,晚辈该走了,告辞!”说着,站起身来就要走。

袁世凯笑着摆了摆手说:“不慌,不慌,我还没有和你拉够呢!请问,小兄弟是哪里人?”

“不出名的小地方,广东香山人。”公韧随口答应了一声。

没想到,袁世凯听到这句话却有些吃惊,赶紧站起来问:“又是一个香山人,香山可不是个小地方,香山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啊!你听没听说过香山三宝的事?”

“哦——”公韧说,“我是香山人,倒是没有听说过香山三宝。你这一说,我倒要听听了。”

“来人,上酒——”袁世凯又喊道。

公韧心中又是一愣,这袁世凯搞得什么名堂


状态提示:第四十九回 世凯识破计策三条--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