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明朝当官那些年>第二十一章 恍惚

朱颐坦瞪大了眼睛:“难道这世上真有未卜而知的人?”

陈惇微微一笑,当时朱颐坦和孔贞宁出现在苏州宣华馆,他就在揣测原因,后面听老鸨子说,这货弄得山东按察使并南京科道十几个言官累日参奏,声达天听,降诏切责,还收了冠带,至今不给王位——为何还不避忌一点,还敢跑来苏州耽于声色?

他后面忽然想到,孔贞宁的准岳父陆执懋的亲二哥陆执规,是南京太常寺卿,与一众南京言官相交,如果肯为他说话,那他就能顺利袭王位。只不过孔贞宁的婚事肯定要被陈惇搅黄,这朱颐坦的算盘一定会落空。

“世子是故意为难我啊,”陈惇心中计较一番,确实感到有些棘手,“这笔买卖,不好做啊。”

“五十万石粮食,谁说不是呢?”朱颐坦乐道:“不过你陈惇就能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你若是能帮我复冠带,得王位,我再……免费送你两万石粮食,如何?”

陈惇既没说好,也没说不好,从鲁王府告辞而出。

“我为你弄来了王位,”他心中道:“你只有两万石粮食相赠,那算起来,我还赔本了呢。”

他在兖州驿馆中住下,当晚随同的小吏就打听回了消息:“已经打听清楚,当时参奏鲁王世子不法事的人名叫沈应龙,字翔卿,是浙江乌程县人,嘉靖十四年进士,历刑部主事、郎中,进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东。”

这位沈应龙巡抚山东的时候,听闻前任鲁王的不法事,就参奏一本,将前鲁王的禄米革去三分之二,后来又听到了朱颐坦的不法事,又参奏一本,将朱颐坦的冠带革去,差一点就除名宗室了。

“这个沈应龙,眼睛一直盯着鲁王府,一定是与鲁王有过节,”陈惇就道:“你再去打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这个名叫张望的下吏办事很利索,之前跟随陈惇去常州收粮,这次陈惇就把他从府衙要了过来,跟随自己来到了山东。

很快他就从茶馆探听到了:“说是嘉靖二十六年,山东遇大饥荒,沈应龙多次上疏请发钱粮救济,救活饥民八十余万。可没想到,救济粮发下去的时候,鲁王府带头收租,让百姓交去年没有上交的租子,百姓不肯,这鲁王就命令家丁抢粮,酿发了一场事变。”

领了救济粮的山东百姓被鲁王强收走了粮食,后面鲁王府抢先告状,倒打一耙,向朝廷告状说是沈应龙救济不均引发的冲突,害得沈应龙被朝廷申斥,官降两级。

“原来如此,”陈惇道:“估计朝廷后来也知道了谁是谁非,不然不会将沈应龙官复原职,而且听凭他两次参奏鲁王……这可真是冤家了,不好解啊。”

“不过既然是因为粮食的问题,”陈惇道:“倒为我提供了方便。”

此时的苏州,夜晚一片寂静,这是苏州几十年来都没有再出现过的景象了,向来苏州之夜灯火辉煌如昼,但因为这为时一月多月的粮食危机,苏州府施行宵禁,夜晚戒严,所有差役分作两班,在街上巡逻打更。

一阵水火棍和笔架叉捣地的声音过去,吴知恭才匆匆穿过了二门。

“怎么样,”吴奂道:“送过去了吗?”

“送过去了,”吴知恭擦了一头汗:“王廷收下了。”

“这十二万斤粮食,如果以去年冬天的价格卖,咱们还要多赔几万两,倒不如免费送给官府,”吴奂淡淡道:“商人经商,本为赚钱,天经地义,但我们决不能像陆家那样,不仅要赚黑心的钱,而且还妄图控制整个苏州城,哼,这简直是痴人做梦。”

“是,”吴知恭点头道:“您常说古时有弦高贩牛救国,商人并不能只图眼前利益。”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平日修桥铺路,资助府学的原因,所以咱们延陵吴名声还不错。”吴奂道:“这么多年来,受我吴氏其资助的学子,考取举人者多达上百人,进入南京国子监的人也有五六十,这笔投资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又岂止于眼前?”

吴奂投资苏州府学,不仅为其带来了受用无穷的官场助力,更是给他积攒了崇高的声誉,所以他这一代即使不像陆家有出仕的人,但在苏州依然是数一数二的大家。

“不过我吴奂,好歹还有一个好孙儿,”吴奂想起吴启和,不由得欣慰道:“启和已经中了秀才,举人也是探囊取物,将来大有可期。而他陆家子嗣,均不成器,老大汲汲钻营,老二在南京,听闻是个病秧子,老三更是个斗鸡走狗的纨绔,唯一有点见识的,居然是个丫头,真是可惜,可惜了。”

吴知恭扶着吴奂慢慢走向内堂,忽然想起来王廷的话,道:“王知府今日一番话,倒是很有深意,说咱们经商之人,不仅是为了赚钱,而且要承担社会责任。”

“他说没说什么叫社会责任?”吴奂问道。

“就是带头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安全,”吴知恭一一道:“多做慈善,反哺社会。”

吴奂被说得一愣:“嗯……还有呢?”

“还有,”吴知恭一思索,道:“他还说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事业自然就有多大,这个也不仅指他们当官的,商人也是如此。”

“王廷倒是会说话了,”吴奂想了想,道:“不对,我看这倒不像是他说的,这一次的粮食危机,他应对颇有一种临危不乱的大将之风,这种清风过山岗,明月照大江的气概,不像是他,你说会不会有人在他背后指点啊。”

“在他背后指点?”


状态提示:第二十一章 恍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