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青春校园>大唐风后>第三百零六章 决战前后

当寇仲的奇兵冲出地道而在地面引起巨大的惊慌之后,负责皇城守卫的李孝恭虽然也是极为震惊,但是这员青年战将不愧是继李世民之后李唐的第二名能征善战的宗室子弟,因此在最初的震惊过后,李孝恭立刻的便开始了调兵遣将,想要将这一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奇兵围堵封锁,进而全部歼灭。

然而,此时他所面对的对手,却是素来战法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寇仲,加上在奇袭出现的时候,寇仲便已经占据了天时的优势,以至于在最初的时候,李孝恭虽然不断你的调兵遣将,却依然被寇仲所率领的部队打的接连大败,败兵纷纷的向后退却,而寇仲见到这个情景,却突然间的灵机一动,命令自己的军队分出数十股跟在败兵的身后,利用皇城守军的力量来冲垮他们自己的防线。

在寇仲的大举冲击之下,守军的防线摇摇欲坠,甚至几乎差一点就要被寇仲所一举冲破,进而杀向此时李渊所在的地方,进而威胁李渊的生命安全。

眼见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唐军居然被对方打的连连败退,李孝恭也怒了,而当他终于得知了此次带兵奇袭皇城的将领居然是此时江南联军的领袖寇仲之后,深知寇仲军事能力厉害的李孝恭也不由的在心中升起了一丝的畏惧,于是,为了彻底的挡住寇仲,李孝恭于是离开了唐皇李渊的身边,而亲自的赶到了战斗的最前方,指挥军队与寇仲拼杀。

寇仲与李孝恭两人之间,其实早有仇怨,不要忘了,当初率军攻占寇仲所占据的山东、江淮沿海一带底盘的唐军将领正是李孝恭。双方经过数场的血战,早就已经结下了极深的仇怨,!而且除了这一方面的仇恨之外,寇仲还更加的想着,要为他与徐子陵的老爹杜伏威报仇雪恨。

是的,在寇仲看来。杜伏威便是他视若父亲的长辈,哪怕事实上杜伏威其实极为的年经,仅仅只比寇仲年长十余岁,也是如此,而说起来,这也的确是那位江淮霸主生前的一个怪癖,那就是喜欢认别人当做自己的儿子,而不管自己的实际岁数,明明只能够当对方的哥哥。不过杜伏威身为一代枭雄。虽然杀伐决断而又在许多时候专断独行,但是对于他的那些义子们却是极为的推心置腹,也因此,如王雄诞、阚陵等人,都对这位义父极为的拥护与爱戴。

昔日的寇仲与徐子陵,便也因此而入了杜伏威的法眼,被杜伏威强硬的要认两人做义子,不过由于受不了当时杜伏威的热情。加上那时的他们地位低微,武功也是极烂。因此便怀疑杜伏威别有用心,而最终没有答应,反而是选择了逃跑,时过境迁,当两人最终在天下间崭露头角之后,两人也都渐渐的从心底认可了杜伏威义父的身份。也因此。当吴王杜伏威被李渊冤杀之后,寇仲与徐子陵除了对李渊极为的愤怒之外,就是对那个促使杜伏威冤死的罪魁祸首李孝恭,更加的仇恨。

话说回来,李世民之所以能够与寇仲结成联盟。吴王杜伏威在其中不得不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原来,自古英雄惜英雄,而杜伏威与李世民又恰恰都是这样的人,旁的不说,单从他们对属下将领的对待上,便可以看得出来,这样,当李世民与杜伏威在长安见面之后,两个人很快便因为有些相似性格与行事作风而亲近了起来。

杜伏威对李世民很是推崇,这不单单是因为李世民虽然在年龄上要比他小,却已经战无不胜,实际上为整个唐王朝统一了整个北方。更为重要的,却是李世民出身皇亲贵胄,却能够屈尊降贵,诚心实意的结交草莽英雄,而这一点,却是草莽英雄出身的杜伏威一生所永远无法学会的能力。也因此,杜伏威才会对李世民如此心悦诚服,从而多次的写信劝说寇仲归降,不要与李世民敌对。

杜伏威之所以会这样做,固然是由于此时的李唐势大,又有李世民这样的绝世天才将领坐镇,因此江南联军胜算极低的缘故,因此杜伏威的做法,其实同样的也是在为寇仲所考虑,然而能够这样的考虑,也分明表现出了杜伏威本人对于李世民的极为欣赏态度。

然而就是这样的杜伏威,却仅仅因为他的财富引起了李唐的宗室将领李孝恭的贪婪的缘故,而被诬陷谋反,在辅公佑的谋反叛乱被平定之后,李渊顺势的就将杜伏威毒死,即便李世民的干预求情也无济于事,而在这一件事中,由于李孝恭先是起了贪心,后又诬陷他人,因此到了最后,李孝恭骑虎难下,也只好与李世民分道扬镳,完全的成为了路人,要知道,在最初的时候,这位此时在李唐的宗室之中,仅次于李世民的智勇之将,可也同样是在李世民的手中栽培出来的,然而,由于他自己的贪婪,他最终不但害死了无辜的吴王杜伏威,更是与李世民从此形同陌路,而在此时更是成为了对立面的敌人。

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寇仲的心中怒火升腾,一心想要为他的老爹杜伏威以及在他的地盘上爆发的战争中死去的弟兄们报仇,而此时正在他的身边的兄弟徐子陵,也正是这样的想法,于是,寇仲与徐子陵立刻便率领着军队向李孝恭发起了最为猛烈的进攻,而几乎已经忘了他们的原本计划,其实仅仅只是佯攻,为李世民实行斩首战术吸引城中的注意力而已……

就这样,由于李世民的突然袭击,他因此而一举的抓住了唐皇李渊,从而占据了整个唐王朝的中枢,然而,由于李渊的不配合


状态提示:第三百零六章 决战前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