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言情小说>军事历史>买宋>第二百一十章 古代火灾的故事

说到火灾,还可以给大家讲几个与火灾有关的小故事,比如宋朝时,有一个人是大文学家苏东坡眼里的‘千里驹’,却又是一个典型的受灾户的,一辈子被火灾撵着跑,也不知道是不是祖坟上真的冒青烟了。

此人便是宋朝杭州郊区一个名叫袁褧的读书人,此人跟苏东坡颇有渊源——苏东坡当礼部尚书的时候,袁褧的祖父是礼部郎中,刚好是苏东坡的下级。

于是袁褧满月那天,老苏去袁家贺喜,摸着袁褧的小脑袋对其祖父说:“此儿乃君家千里驹也!”

也就是这小子长得虎头虎脑,一脸福相,长大了一准为你们袁家增光添彩!

可惜的是,袁褧没赶上好时代,他刚到中年,还没等做官呢,金兵就攻破了开封城,北宋灭亡了,中原沦陷了,神州大地狼烟四起,大宋官民纷纷逃难。

袁褧自然也不愿做亡国奴,先是逃到豫东商丘,接着逃到豫南汝州,继而又在金兵的追赶下渡过长江,跟着宋高宗的銮驾千里逃亡,先后在南京、镇江、扬州、杭州等地安家落户。

可无论在哪个地方,袁褧都住不安稳,第一,金兵不时前来劫掠;第二,几乎他去过的每一个地方都闹火灾。

公元1130年,袁褧在南京,南京“火药局”不慎爆炸,引发了一场火灾。

要知道火药局是南宋朝廷生产炮弹对付金兵的兵工厂,平日囤放着大量的硝石、硫磺和木炭,全是易燃物品。

七月初六那天早上,一个“作手”(技术员)装填火药时用力过猛,溅出了火花,刹那间炮声震天,地动山摇,火药局里的工人全部被炸死,方圆三里以内的民宅不是被震塌,就是被烧毁。

当时袁褧正在火药局西侧不远处的一个小杂院里租房,因为出门走亲戚,这才侥幸躲过一劫。

但事情没完,公元1131年,袁褧在扬州,扬州北门外发生了一起火灾。

这起火灾倒不是爆炸引起的,而是金兵造的孽:一小股金兵进袭扬州,被宋军杀得七零八落,金兵不服,退走时顺手放了一把火,烧毁民宅七十余家。

事情还没完,公元1132年,袁褧到杭州定居,见识了一场更大的火灾:这年农历五月,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烧毁了杭州城内一万三千多家民宅。

袁褧大难不死,带着母亲和老婆逃到了西湖岸边的渔船上,但是他刚刚购买的房子却烧成了白地。

这场火灾之后,袁褧心有余悸,不敢再定居城中,携家带口去杭州远郊开荒种地,当起了农民。

可事情依旧没完,公元1137年初春(如果按农历计算,则为1136年腊月),杭州再次大火,烧毁房屋一万两千多家。

只因此时袁褧已经在远郊某山村定居,大火延烧不到,才又侥幸逃过一劫,但是他却亲眼看到了城市上空的漫天红光。

公元1208年,经历多次火灾而大难不死的袁褧突然病死于家中,其儿子袁颐记录了那年农历三月杭州城发生的又一场特大火灾。

大火延烧四天四夜,皇宫以北的街区全被烧毁,大半个杭州夷为平地,至少六万所房屋变成灰土,连临安知府都找不到办公的地方,只好去西湖里的民船上指挥救灾。

所以两宋三百年,真的是年年都在闹火灾,像是皇帝亲自过问的大型火灾平均每年一次。

而以上火灾统统出自袁褧父子的私人记录,虽然切实可靠,但是还不足以刻画宋朝火灾的全貌。

要知道在宋朝官方的档案中,大型火灾俯拾皆是,比袁褧父子所记事件要多出几十倍。

如果大家有兴趣翻翻《宋史·五行志》就知道,两宋三百余年,有记载的大型火灾共有两百多次。

如果再加上《宋会要辑稿》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等史书里的记载,平均每年至少会有一场大型火灾出现。

其中北宋都城开封发生大型火灾四十四次,南宋都城杭州发生火灾七十三次。

这里所说的“大型火灾”是指烧毁房屋太多,皇帝在火灾过后不得不亲自下令采取救济措施,不包括那些在朝廷档案中没有提及的火灾。

而且特别需要提到的是,有些火灾已经烧到了皇帝头上。例如宋太宗雍熙二年“楚王宫大火”(《宋会要辑稿·方域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右掖门外民家遗火,延于内庭”(《宋会要辑稿·职官志》)。

宋仁宗天圣七年“玉清昭应宫火”,烧毁宫殿“二千六百一十楹”(《宋史·五行志》)。

到了绍圣元年,宋哲宗的姑妈荆国大长公主的府邸又被“烧毁七十余间”。

宋宁宗嘉泰七年“居民遗火延烧内廷六百余间”。

开禧元年“崇王元赐第以居民遗火,延烧不存”(以上均见于《宋会要辑稿》)。

所以说如果命运面前人人平等,那么火灾面前更是人人平等:下起黎民百姓,上至皇亲国戚,中至文武大员,都有可能跟火灾打一番交道。

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两位大名人辛弃疾和文天祥,其住宅都曾被大火烧毁过。

公元1180年,辛弃疾去江西上饶定居。当时上饶是交通要道,“密迩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处便近,士大夫乐寄焉。”(洪迈《稼轩记》,下面列举的数据也出自该文献)很多朝廷大员都在上饶城里买了房。

由于城中住宅过于稠密,辛弃疾担心会发生火灾,特意在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买地建房。

他买的地皮南北长达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章 古代火灾的故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