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自信的薛仁贵出发了!扶余城的敌军或许为自己没有与高宗朝第一名将薛仁贵交过手而怕留下遗憾,竟然“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了,出城前来阻击。毕竟,留下“与之战,被斩杀xx人”的记载,总比只留下“望风请降”的记载强多了。那我薛仁贵就成全你们!战斗过程很简单,史载:“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高句丽北部诸城彻底放弃了抵抗!
公元668年二月二十八日(高句丽亡前七个月)薛仁贵攻克扶余城,“扶余川中四十余城皆望风请降。”高句丽北部地区全部臣服于大唐,北部平矣。薛仁贵为李世勣的大军创造了安全无忧的后方环境,使得李世勣可以放手南下,进军平壤。平定高句丽北部地区后,薛仁贵便也率军南下了,他的目标也是平壤。
好了,薛仁贵将军在高句丽灭亡前(注意是灭亡前)的故事到这里也进入尾声了,接下来,他也将与契苾何力一样,成为李世勣的副手,同李世勣一道,为灭亡高句丽继续征战。
在薛将军大闹高句丽时,发生了几件事情,比较有趣的事情。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吧。其中一件事情告诉我们,有才可以,但是不要卖弄才华,否则会落得跟三国杨修一样的下场,轻则罢官,重则砍头!
以上是李世勣、契苾何力、薛仁贵等人率领的唐军主力之战况,横扫了一切敢于阻挡大军前进的高句丽敌对势力。那么其他几路偏师的战况如何?我们回过头来分别看看,先看令人振奋的吧。第一路偏师:郝处俊部“卿(郝处俊)之远识,非众人所及也”——唐高宗李治公元667年,约10月份!安市城下。已经60岁高龄的辽东道(一说浿江道)行军副大总管、司列少常伯(吏部侍郎)郝处俊率军抵达安市。对于安市这座城市,大家比较熟悉了。无论在隋时、还是在唐时,都没有被攻克过。安市城内的守军自以为战斗力超常,在其北部15万大军被唐军一口口吞噬掉后,仍然胆敢主动出击。不过,这也不怪他们,郝处俊太没有名气了。先来认识下副大总管郝处俊先生,我尽量简单介绍,因为此人在军事方面就露了这一次脸。(关于郝处俊的介绍,我就一言概之其一生吧。不同于之前对武将们的介绍。)郝处俊,安州安陆人(今湖北安陆),喜欢读书,官至中书令(丞相)、太子少保,死后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绝对的高官,后人给予他的评价主要有:直言敢谏、为官清廉等。不但是个大官,也是个好官!另外,他还有一个身份,能与千古名人攀上亲戚,而且关系不太远——诗仙李白。李白的岳父是郝处俊的姑表兄弟!好了,李白出生,还得三十多年后,先看眼下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人振奋的事情。此次率军出征是郝处俊的战场首秀,到底是文官,不懂得行伍之事,郝总管率军来到安市城下时,大军乱糟糟的,竟然不先把阵型摆好,就一个人躲帐篷里坐在躺椅上饮酒小酌。安市守军还是善于发现军机的,看此情景,三万大军疾驰而至!这边唐军“未及成列”,那边敌军已经“掩至”了。(所谓“掩至”,就是趁敌不备、防守空虚之时,突然袭击而来之意。)此时,唐军大骇!(眼熟吧,当初张亮在建安城下就领教过一次。)赶紧跑来报告。郝处俊与张亮的不同之处在此时显现出来了!虚而实之,实而虚之!三万高句丽守军冲向毫无防备、毫无阵型的唐军!15万主力被歼灭,数十座城池被攻克,士气已经降到极点,此时的高句丽太需要一场胜利了来振奋士气了。抱着“必胜”信念的高句丽大军冲向了看起来一片混乱的唐军。一击必胜!
快冲到唐军聚集地时,高句丽发现混乱的唐军士兵向两翼散开,一分为二了。高句丽军不要高兴太早,因为从混乱的唐军后方竟然冲出了一支彪悍的精锐大军!史载:“(唐军)击败之”——《旧唐书》列传第三十四郝处俊原来你唐军呈现出来的混乱情景都是假象啊?自此,后人对郝处俊的评价又多了一条:“胆略过人”!击败安市守军之后,郝处俊便率兵继续南下,他的目标也是:平壤!第二路偏师:积利道总管郭待封部聪明反被聪明误!郭待封是名将郭孝恪之子,郭孝恪以后将会频繁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是唐初绝对的名将,可惜他儿子郭待封没有继承父亲的军事才能。郭待封的任务是率领水师沿大同江溯流而上直趋平壤。围绕这一路发生了一件事情,将给我们很大的借鉴作用。不过,故事的主角不是郭待封,而是另一个人:元万顷!故事是这样的:郭待封率部抵达平壤城下时,李世勣还远在鸭绿江的萨贺水附近,郭待封就在这儿等待李世勣的陆军达到后一起攻城,等着等着粮草就没了,于是李世勣派偏将冯师本走水路从黄海运粮给郭待封,结果在海上运粮船遇险,沉了!粮草没送到!郭待封急了,就打算给李世勣写一封求援信,但是又怕半路上高句丽截获信件,从而得知唐军虚实,就做了一首内容为求援粮草的离合诗给李世勣。郭待封不知道的是,他做的这首诗,别说是落到高句丽手上,就是在李世勣手上,能够弄明白,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李世积行军打仗那是没的说,但是吟诗作乐就差了点,毕竟嘛,李世积是有名的军事家,不是文学家